4少年杀害同学,逃过死刑还相视一笑!竟因6岁前……

据报载,2004年3月的一天,任某找到南某和杨某,三个人都表示手头没有钱了,得想办法弄点钱花。三个人正在商议的过程中,不知是谁提了一句...
来源:智者讷言 编辑:E001 2018-05-18 09:51:02 A+
 
\

据报载,2004年3月的一天,任某找到南某和杨某,三个人都表示手头没有钱了,得想办法弄点钱花。三个人正在商议的过程中,不知是谁提了一句:“咱们要做就做个大的,反正咱们都是小孩,没到18岁,法律会从轻的,不能判死刑。”就这样,三人决定在附近熟悉的学校寻找一名有钱的学生作为绑架目标,杀死后再向家属勒索钱财。三人先是寻找到一处偏僻的地方选好埋尸地点,然后又开始寻找作案目标。南某通过朋友认识了北京市大兴区内的北京市某实验中学的一名中学生晓雨,南某向任某介绍说:“这小孩家里肯定有钱,他家住干部楼。”因此,他们把目标锁定在晓雨的身上。2004年4月20日晚8点多,任某等四人将晓雨骗出来,在大兴区亦庄镇星岛嘉园莱茵河畔住宅小区北侧的一块拆迁地将晓雨杀死。第二天一早,被告人任某、南某、杨某多次拨打电话,称晓雨在他们手中并向晓雨的亲属勒索人民币150万元。法院对四人分别判处无期徒刑、有期徒刑15年和有期徒刑2年。本来,案件到此已经了结。但是,因为以下几行字,引起了国人的震惊和反思:
 
\

绑架杀害16岁同学,勒索150万
当听到判决书后
这4个少年竟然相视而笑
庆幸自己逃过了死刑
 
看到这几行字的时候,心里咯噔一下:到底是怎样的环境,让这些孩子如此冷血无情?!这4名少年令人不寒而栗的举动,引发了社会各界关于“未成年犯罪”的热议。中国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曾对多起个案进行详细调查,他受邀去见了这4个少年,并走访了他们的家庭。
 
\

这4个少年,没有单亲家庭,也没有离异家庭,他们父母双全,没有一个父亲或者母亲犯过罪。让4个少年的父母看被杀害者小雨的照片后,他们痛哭流涕,有一个父亲说到:“你们不知道啊,这孩子我不是不管,我打过他,也骂过他,可是我管了他不听啊!”李玫瑾教授说,很简单,问题往前看,6岁之前。
 
 
1
6岁之前一定要说“不”
 
李玫瑾教授说——6岁之前性格养成,如果有些问题没解决,后边家长就管不了了。
 
第一个,就是克制任性,6岁之前说“不”,非常重要。比如说,一个3、4岁的孩子和家长闹,爸妈应该说,今天这事儿不行就是不行。
 
这孩子闹吧,他能怎么闹?大不了在地下打滚。但是等到他十三四岁了,家长突然跟他说:“你都这么大了,你得听话了,好好学习,我不给你钱了,你不能去网吧玩了。”
 
这样一来,孩子也许还会和家长闹,但他有好几种途径了——离家出走,跳楼自杀或者服毒自杀。这么点大的孩子,他怎么会知道自杀呢?因为在他的眼里,家长的爱是没有限制的。他已经学会了用家长的“爱”,来威胁家长,只是他不知道死的含义。
 
所以,6岁之前说“不”,是给孩子一个最早的训练。
 
\

我们知道,孩子2岁之前,还不太会说话,觉得难受了、痛苦了,都是靠哭来表达;但3-5岁开始,孩子的哭声就有目的性了:我要这个东西,你不给我,我就哭。这个目的性一开始出现,家长就要抓住孩子的一件事对他进行训练,什么事呢?
 
就是明确告诉他,他提的这要求不合理,他要的这东西不能给他。
 
比如他要买小汽车,家里已经很多了,他还要买。在商店开始闹起来,说我就要这小汽车。家长说你家里那个跟这个差不多,不买了吧,孩子就开始哭闹,说不行,我就要,我不走。
 
遇到这种情况,就一定要对孩子做一个“克制任性”的训练。
 
\

第一步:直接抱回家;当场不要打也不要骂,任孩子哭不要管。
 
第二步:回家后抱到卧室里,一对一,不管谁来管,一个人管就够了,把门一关,其他人不要来劝来干涉。
 
第三步:记住四个“不要”——不要骂孩子,言传身教很重要,要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不要打孩子,大人打小孩,这不公平;不要说教,孩子哭闹时,你说什么对他都是噪音,你越说他越闹;不要走开,他就是闹给你看的,所以你一定要看着他闹。
 
所以,到家后,家长只要把门一关,往孩子跟前一坐,表明姿态——“今天这事说不行就是不行,你哭吧,你闹吧”。
 
\

孩子当然会接着哭啊闹啊——这时候,就算孩子脑袋磕到床角上,你都不要管,他知道疼,肯定不会再磕了。
 
等孩子哭到精疲力尽的时候,你给点爱,拿热水给擦把脸,因为孩子哭到那程度,也很难受了,给他擦一把。
 
擦完以后孩子会想,你是不是回心转意了?这时候你一定要把毛巾往旁边一放,跟上一句话:还哭吗?要哭接着哭。
 
\
 
你看,你没有打他,也没有骂他,你只是以这种方式告诉他——如果你闹起来没道理,我不心疼,我也不让步,你就闹吧。
 
经过这一次后,他就会知道了,闹是没有用的。所以,孩子越小管,越好管。
 
 
2
给孩子留条交流的路
 
当然,也不能让孩子太压抑了,孩子不闹了以后,你要跟他说:“以后有什么事儿,你能不能跟我好好说。如果你能说服我,我也许会考虑你的要求。”
 
孩子可能会和你说,“我想要那辆小汽车”。
 
你就问他,“那这辆小汽车,和家里的有什么区别呀?你能跟我说说吗?”
 
注意,这是鼓励孩子和你交流。
 
\

交流有一个原则,记住“三比一”——就是孩子提出三次要求,满足他一次,让孩子知道交流有用,但又不要每次都给他。
 
所以,这样就建立了你和孩子间一个好的关系:1. 你明确说不行的事,他不闹了;2. 如果他真的想坚持,他会跟你商量。
 
有了这个基础,等孩子到了青春期时,你们俩的关系就好处了。
 
\

3
让孩子“善等待守规矩”
 
现在孩子的学习压力很大,一直到高中,学习压力都很大,所以家长一般不给孩子增加任何负担。
 
家长觉得,孩子只要好好学习,考上好大学就行,其他不用管,所以有些孩子到高中,甚至大学,都不用为父母亲去负责任何事情。
 
但是,如果孩子只是管好自己就行,那么一旦他考上大学,就会觉得是凭自己的努力考上的,跟父母没关系,跟老师没关系,跟亲人没有关系,这无形之中就养成了孩子自私的品格。
 
\

所以,孩子自私品格养成的原因,与父母的关系很大。要克服这个原因,就是要培养孩子能够照顾到家人的情绪和习惯。
 
比如,在孩子五岁左右,要让孩子跟家长一起坐在饭桌上吃饭了。这时候,家长可以给孩子立下一个规矩——家长不动筷子,你就不能先吃饭。
 
这个事情看似很简单,但确是非常有效的。
 
孩子一般放学了,四五点他就开始饿了。可是,家长吃饭一般在六点前后;所以很多老人会心疼,觉得孩子饿了,就会给孩子先吃。
 
其实,晚吃这一个小时,孩子是饿不坏的,虽然饿下来会挺难受。但是,我们要知道,人生最基本的痛苦,就是饥饿;人生基本的耐心,就是等待家人;人生基本的品德,就是懂得守好规矩。而孩子以后走向社会,奋斗人生的话,他的痛苦会比饿一顿饭的苦多得多。
 
所以,一定要让孩子去体会这种受苦的过程和守规矩、等家人的意识。因为人只有自己经历了痛苦,才能体会别人的痛苦。因为,人只有自己守好了规矩,才能要求别人守好规矩。
 
我们成年人都知道,你自己经历了某些痛苦,当别人再有这样的事情,你马上就能体谅别人,孩子也一样。
 
一定要让孩子在这种小小的痛苦面前,知道别人跟他一样,而且知道我们是一个家,我们是一个整体,也就是让孩子知道“等待意识和规矩意识”。
 
所以,让孩子学会学会受痛苦,学会守规矩,学会爱他人,是防止孩子自私的一种有效途径。
 
\

4
让孩子经历点挫折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对孩子进行挫折训练十分重要。
 
当前,有很多大学生,虽然读到硕士、博士了,却往往只因为论文推迟答辩,或者因为失恋,就轻易地选择从楼上跳下去……说明,他们忍受挫折的忍耐力实在太弱了。
 
人的忍耐力,跟意志力相关,而意志力的培养,不是靠智力培养出来的,而是靠体力培养出来的。
 
所以孩子小的时候,要让他适当吃一点体力之苦。人只有忍受过体力之苦,才会承受住生活之难。

\

如果体力训练做不到,家长也可以让孩子学习游泳。
 
学游泳也要趁早,七八岁甚至五六岁都行,送到游泳池,教练会说你们家长都出去吧,你们在这儿孩子学不了。
 
为什么呢?因为接下来,教练会拿着杆子把孩子都轰到泳池里,甚至是把孩子抱起来扔到泳池中。让孩子到水里使劲扑腾啊!
 
其实,在教练的看护下,孩子都会好好的。
 
\

但在第一天游泳结束,你去接孩子的时候,一定要问孩子一个问题:“第一次下水,你什么感觉?”
 
孩子一定会说,“吓死我了,我喝了好几口水……”
 
家长就要继续问:“那后来怎么样了?好好的上来了,对吧?!”
 
这时,你就要趁机告诉孩子,以后长大了,一辈子都要记住这感受:遇到挫折的时候,可能也会觉得自己都快死了,但只要肯扑腾、肯努力,就一定死不了。
 
只有这样,以后他再遇到这个挫折,他就会想起你的这个道理,他肯定忘不了。
 
\

以上这些训练,都要在孩子12岁之前做。
 
有家长说,树大自然直,孩子大了自然懂事,孩子那么小,你不要去管他。
 
不是的,如果孩子12岁之前你没管他,从14岁开始管,是根本管不了的。
 
李玫瑾教授说,犯罪心理问题,很多源于人的早期。孩子的问题,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大多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所以,希望上述的这些“育儿经”,能对家长和孩子有所帮助。
 
祝愿每一个孩子,都健康快乐成长!
 
\
分享 评论 (0)
推荐阅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