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揭开柴窑悬案 他“穿越”后周寻找“天青色”

“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做将来”。相传,因五代后周皇帝柴荣的批示,“雨过天晴”的釉色成为当时青瓷匠人的追求;当代,周杰伦演唱《青...
来源:猛犸新闻·东方今报 作者:王姝 2018-12-01 20:56:08 A+

“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做将来”。
 
相传,因五代后周皇帝柴荣的批示,“雨过天晴”的釉色成为当时青瓷匠人的追求;当代,周杰伦演唱《青花瓷》中的一句“天青色等烟雨”,更是勾起人们无限向往。
 
在河南郑州,一位叫孙军的陶瓷专家,在寻找“雨过天晴”的过程中,注意到中原陶瓷史中五代时期的一处断层,试图寻找这段陶瓷史;如今,随着郑州窑的开建,他离自己的目标——振兴郑州窑、揭开陶瓷史一大悬案——柴窑的面纱,又近了一步。
 
\
 
\

从古文献到古道研究 寻找郑州窑历史遗痕
 
11月9日下午,在河南珍宝馆郑州窑项目工地,孙军接受了河南省版权局颁发的“郑州窑和郑州青瓷恢复烧制项目”版权作品证书。对于孙军来说,这既是郑州市版权发展事业上第一次对窑名进行版权确认,也意味着郑州窑将重新起步发展,而他对与秘色瓷并称“陶瓷史两大悬案”的柴窑的探索,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担负起恢复烧制郑州窑的重任,是我经过多年研究深思熟虑后得出的结论。”孙军说。六年前,他开始编写30万字的著作《中国陶瓷名釉》一书。在查阅文献资料过程中,孙军发现中国陶瓷发展到了唐中期,秘色瓷将青瓷艺术推向高峰;但从唐中期到宋早期,有一段200多年的时间,在关于陶瓷的记载相对匮乏,特别是在五代的七十多年,中原陶瓷甚至形成了一个断层;而古代文献清晰地记载着,在这一时期中原烧制出了高端青瓷,即周柴世宗柴荣时期的柴窑。关于柴窑的地址,业界存在争议,而孙军认为,柴窑应当在郑州地区。
 
孙军说,郑州从商代就掌握了原始青瓷的烧制技艺,是中国原始青瓷的重要发祥地,古代文献记载五代时郑州窑和郑州青瓷是当时名窑和名瓷是一脉相承的。比如,明代王佐所著《新增格古要论》中专门记载“柴窑器出北地河南郑州”;《瓷史》记有“五代数十年间,其瓷窑可考者有五,曰郑州窑、曰耀州窑、曰宣州窑、曰南平窑、曰越州窑”,郑州窑为诸窑之冠。”然而,自五代后,郑州窑就神秘地消失了。
 
在参阅了大量古文献后,兼任中原古道研究会会长的孙军,利用“古道” 佐证了柴窑出郑州的观点:“古代窑址大都选在交通便利和原材料丰富的地方。五代的五个朝代,都城均在开封,当时中国最重要的交通大动脉是开封、洛阳、长安一线,唐德宗时,定“上都至汴州为大路驿,从上都至荆南为次路驿”,古官道附近是瓷窑选址的首选,比如已知的在中国陶瓷史上十分重要的巩义窑。郑州位于洛阳与开封中间地带,出郑州就是平原,因此,郑州自古以来就是这条古官道上重要的驿站,郑州西边和南边就是丘陵和山地,林木茂盛,瓷土丰厚。在当时情况,离都城开封最近、最适合建御用瓷窑的地方,就是郑州了。”
 
确定这一点后,孙军就开始着手建立郑州窑,希望在这个过程中,复兴郑州窑,揭开柴窑的神秘面纱。
 
弥补五代柴窑研究断层 寻找1400年前开封“雨过天晴”的样子
 
“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史书中记载的柴窑,拥有陶瓷艺术的极致之美;但是,世界之大,近世却无人能分辨出柴瓷究竟是什么样。这四点特质中,“青如天”最为抽象,也是陶瓷专家们复原柴窑的难点。
 
 “一个‘青’字,成为千百年来考古人和陶瓷人追求的梦想。”孙军说。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和陶瓷产业的重视,寻找郑州窑和柴瓷再次成为热点,郑州市和全国各地有一批热爱柴瓷的人为此积极探索。他这次建立郑州窑,就是要和大家一起再现其荣光。
 
为了找到“天青色”,已有20年钧瓷烧制经验的孙军开始从头摸索。每个雨后,他关注着天空放晴的一瞬间;只要亲友出门旅行,他再三叮嘱,拍下雨后天晴的照片;根据各种“雨后天晴”,调试瓷器釉色,再一遍遍推翻自己。
 
“我经常想象,如果回到1400年前的后周时期,开封的‘雨过天晴’是什么样的?”聊到创作状态,孙军从理性转变为一种感性状态,“后周被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大宋,两个朝代相距非常近,参照《清明上河图》,应该就可知道后周时开封的地理地貌,有丘陵、洼地、沼泽。我在寻找现存的类似的地方,看看雨过天晴云破处是什么样子。”
 
翻古书、寻照片、挖瓷片、配矿料、改细节……伴随雨后山间泥土的味道,添火加薪的温度,瓷器出窑的响声,孙军一步步接近自己理想中的颜色。
 
建馆促进郑州窑复兴 期待行业更好作品
 
当记者提出想要看看如今烧出的“郑州窑”作品时,孙军认为再慎重一些:“目前还不太满意,下一批,应该会好一些了。”他告诉记者,届时会在郑州窑进行相关发布研讨,希望让更多人关注郑州窑,也通过自己的探索,为试图复原柴窑的同行提供参考,打下基础。
 
11月10日,位于郑州市惠济区的郑州窑河南珍宝馆,正在进行装修收尾工作。高大的厂房改造的窑房内,两个窑炉并排而立。
 
“一个烧青瓷,一个红瓷。”孙军告诉记者,青瓷中的柴窑是目前主攻方向,红瓷则是对师傅杨文宪技艺的传承。
 
90年代初,从郑州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孙军进入媒体工作。接触钧瓷后,他沉迷其中,创作出一系列获得国家奖项的钧瓷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也获得了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理事、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理事、高级工艺美术师等荣誉称号。
 
这期间,一件事让孙军至今十分惋惜:90年代末,郑州东大街发现20多座青瓷窑,但是由于当时人们尚未认识其价值,这些窑被淹没在城市建设中。
 
要想让钧瓷艺术得到传承发展,必须依靠产业。
 
兼任郑州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理事长的他,开始以自己的优势促进钧瓷产业发展。2004年,由他参与策划的首届钧瓷文化节在禹州举行,从此钧瓷有了自己的节日。在连续策划宣传五届钧瓷文化节后,钧瓷影响力扩大,生产力得到迅速提升。
 
2011年,孙军开始在郑州筹备河南珍宝馆,希望借力郑州的区位优势,将钧瓷的影响力辐射到全国,并主持举行四届全国钧瓷大展,影响深远。2013年3月,随着河南珍宝馆入驻郑州紫荆山百货大楼,河南本土艺术品开始进军大型商超,走向市场深处。
 
孙军认为,复兴钧瓷是一批批专家们共同的梦想,为了钧瓷发展的更好,这批队伍里,除了手艺过硬的匠人,还要有具备文化与审美的专家,善于宣传和策划的执行者。郑州窑项目,就是要集中大家的力量,恢复烧制中国陶瓷发展史及其重要的郑州窑,弥补陶瓷史缺口的最后一环。
 
“我不能说自己烧出的一定是柴窑,但是努力接近柴窑原来的样子;我们一起推动这件事,让更多人了解和参与,看谁能烧出更好的作品。”孙军说。
分享 评论 (0)
推荐阅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