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一带一路” 第八届中欧企业家峰会会聊点啥?

第八届中欧企业家峰会于6月13日至15日在伦敦召开。本届峰会将汇聚500余位中欧政要、企业家领袖和专家学者,围绕“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
来源: 欧洲时报 编辑:E001 2018-04-28 11:30:04 A+

\
 
2016年6月,第七届中欧企业家峰会上,在英国前首相戈登·布朗(右三)、中欧企业家峰会联合主席吴建民(右二)、峰会组委会主席董斌(右一)的见证下,中欧多家企业在峰会上签署了合作协议。(图片来源:欧洲时报实习记者张涵摄)
 
【欧洲时报记者侯清源、特约记者周睿璇报道】第八届中欧企业家峰会于6月13日至15日在伦敦召开。本届峰会将汇聚500余位中欧政要、企业家领袖和专家学者,围绕“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中欧贸易和投资活力,建立公平包容的可持续经济发展”主题,深入探讨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欧双边金融、实业、科技、体育、文化等多元合作。
 
董斌:全球资源+中国动力 激活欧洲市场
 
峰会召开前夕,中欧企业家峰会组委会主席董斌在接受欧洲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欧将立足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构建亚欧大市场,谱写以创新、连通、融汇为关键词的中欧合作发展新篇章。
 
欧洲时报:本届峰会有哪些新的议题?为何提出这些议题?在当下中欧关系的发展中有怎样的意义?
 
董斌:2016年峰会召开是英国脱欧前夕,很多峰会嘉宾还见证了脱欧那一历史性时刻。2017年峰会期间,我们又要见证大选,可以说让参加峰会的企业家充满期待。每届峰会撰写议题都有一个程序,即组委会召集上一届峰会参会嘉宾,共同商讨、确定下一届峰会的议程安排;每届峰会闭幕到下一届峰会召开期间,组委会都会和众多参会嘉宾以读书会、座谈、沙龙或专题讲座的形式互动,邀请政府高级智库成员、政策制定机构专家学者及行业企业领袖等就共同关心的经济话题或热点展开讨论。
 
今年峰会的议题主要包括:“一带一路”倡议指引下的中欧创新合作;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活力、建立公平包容的可持续经济发展;中欧金融服务产业双赢合作;人民币国际化与跨国投资;中欧文化艺术交流与公益慈善对话;全球资源+中国动力——中欧科技创新合作推动全球经济再增长等等。和这些议题相配套的是,峰会组委会在报告、筛选阶段细分行业、精选项目的基础上,组织双边相关企业家召开一对一会议,精心牵线搭桥、促成珠联璧合,书写合作多赢的新篇章。
 
我们常说中欧双边互补优势强,今年的峰会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应该说是抓住了中欧创新合作的痛点。比如,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得到英法德意等众多欧洲国家的积极响应,中欧双边将立足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构建亚欧大市场,谱写以创新、连通、融汇为关键词的中欧合作发展新篇章。当前,中国经济面临转型升级和产能过剩的严峻挑战,造成产能过剩的根本原因还是中国企业的转型升级能力不够,企业缺乏创新技术和自主品牌;而欧洲经济仍处“窗口期”,企业函待资金注入和市场拓展。所以我们提出全球资源+中国动力,加强双边互利合作也将使欧洲资本市场这一全球财富集散地再次激发活力。
 
欧洲时报:中欧企业家峰会已经成功的举办了七届。峰会的起源是什么?历届峰会为中国和欧洲企业家创造了怎样的价值?未来将向何种方向发展?
 
董斌:峰会缘起于2008年北京奥运和2012伦敦奥运这两座主办城市之间的友好联系和合作。那时,我在北京奥运场馆最大工程承包商——北京城建集团负责国际市场营销工作,发现参与北京奥运的专业分包、设备材料甚至是体育器械都有参与伦敦奥运的机会。我还负责北京城建集团奥运临时设施项目,推动北京奥组委在奥运会期间大规模应用新型建筑临时设施,达到了“节俭办奥运”的目的,并取得良好社会和经济效益。以“伦敦奥运商机圆桌论坛”为基础,并借助博鳌亚洲论坛的影响力,在时任秘书长龙永图先生的支持下,首届峰会在伦敦召开取得很大成功。这其中,我们直接、间接推动了北京城建德博建筑、水晶石科技、华江文化、泰山体育等诸多中资企业参与了伦敦奥运项目,可以说峰会主题突出、针对性强,真正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搭建了捕捉信息、整合资源、对接市场的桥梁。
 
峰会注重实效,确保中欧双边企业家充分沟通是峰会成功的关键,除了10余位同声传译,还有50余位现场翻译及大量志愿者,他们为中欧双边企业家无障碍交流提供很多便利。只有沟通充分,才能了解彼此,避免误会和隔阂,才能慢慢累积信任,从而建立互利合作的基础。与此同时,峰会与专业的第三方机构如KPMG、金杜律师事务所、北京铂翱商务咨询等建立了高效的合作机制,确保双边企业家在信息对接、市场调研、法律服务及税收设计等领域做到专业服务,无缝对接。
 
峰会为中国企业家提供了一个国际化的平台和舞台。在此期间,组委会还成功的组织召开了首届中非企业家峰会和中澳企业家峰会,都取得了很显著的成绩。展望第二个10年,组委会全体同事不忘初心,众志成城,会矢志以恒坚持这个事业,这体现了峰会一个非常优秀的特点——传承。
 
另一个优秀特点是合作。一届成功的峰会筹办离不开团队的精诚合作,包括组委会秘书处的全体同事以及策马翻译等专业机构,他们是幕后英雄。还有《参考消息》、凤凰卫视、《南方周末》以及布隆伯格、BBC、法新等国际主流媒体的鼎力相助,大家在共同打造一个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国际化平台;这个平台还将推动优秀的欧洲企业“走进来”。
 
欧洲时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当下国际社会的热门话题,也是中欧企业家峰会的重要议题之一。您认为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会分别对中欧经贸合作、中国企业走出来、中国文化输出,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等重要课题产生怎样的影响?
 
董斌: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持续低迷,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思潮崛起,英国脱欧、TPP折戟,全球治理面临诸多挑战,“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无疑为“不确定”的世界注入了发展的正能量,成为推动全球经济治理再平衡,和国家间互惠互利和双赢合作的重要力量。自习近平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中国就宣传该倡议是一种推动经济发展的新方式;其目的就是扩大亚洲、欧洲、非洲以及最远地区之间的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共同创造有利于开放发展的国际环境,推动“需要新动力”的世界经济增长。
 
本届峰会正好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北京高峰论坛闭幕不足1个月,我们就邀请了200余位中国企业家前来英国,英国也是率先加入亚投行的欧洲国家,中欧双边共同助推“一带一路”倡议,有助于加强双边在经贸、投资、文化领域交流合作。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提倡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旨在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发展自由包容性贸易,开辟世界贸易新市场,努力承担更多国际责任,惠及各国民众。
 
欧洲时报:中国经济目前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如果欧洲企业在华投资,有哪些方面需要注意?哪些投资领域值得关注?
 
董斌:如果欧洲企业在华投资,首先应推荐他们寻找一个当地的合作伙伴,他们会有好的市场网络和本地知识。中国地域辽阔,有5000 余年的文化,从生活习惯到商业实践,哪怕是一个中国人到临近的省份,都会面临适应当地文化习俗的挑战,更何况是一个外国朋友了。但是,中国是世界的“加工厂”,具有强大的产业集群和相关产业的配套支持。现在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如果欧洲企业有好的项目和技术,和中国企业联手合作,把中国市场和中国制造结合好会取得1+1大于2的效果。中国消费市场非常大,崛起的中产阶级购买力很强,之所以中国出现很多产能过剩的现象,究其根源还是转型升级出了问题。中欧企业合作应该扬长避短,新能源领域、高端消费品牌、影视和创意文化、体育产业等等都应该是欧洲投资者关注的领域。
 
欧洲时报:今年是英中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45 周年,在英国脱欧的大背景下,您认为会给英中经贸合作以及中国企业在英投资带来怎样的考验?
 
董斌:按照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的话来说,中英建交45 周年,尤其是自2015 年两国构建面向21 世纪的全球全面战略伙伴,开启了中英关系“黄金时代”,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
 
英国脱欧,有利有弊,但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表现出来。如果你俯瞰伦敦城区,就能看到很多建筑工地塔吊林立,这在欧洲大陆很多大型城市也很难见到。一方面说明这个城市有活力,有发展,另一方面也说明大家对这座城市的预期。很多参会企业家有送子女在英国接受高等教育、在伦敦购置海外居所和投资并购英国企业的需求,应该说他们在参会前做了相当的功课,已经有了很好的准备。
 
中英互补优势明显,英国在科技创新、文化创意、消费品产业保持着领先优势。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例,英国创意产业年均产值约600 亿美元,超过了任何一种传统制造产业创造的产值,更是英国容纳就业的第一大产业。而中国的文化建设任务很重,路途还很远,古老文明推陈出新,早日实现文化强国梦,需要从西方文化中汲取更多的营养。
 
\

2015年8月,以“打造丝绸之路商贸平台,推进亚欧产业互利合作”为主题的2015亚欧商品贸易博览会在乌鲁木齐的新疆国际会展中心开幕。图为英国时尚购物节庆典活动成为2015亚欧商品贸易博览会开幕当天最为吸引客商的活动。(图片来源:中新社)
 
无忧英国脱欧 中欧、中英长远合作有后劲
 
在此次峰会上,中欧经贸合作料将再次成为重点议题。
 
“未来中欧经贸合作前景广阔。”多位中国学者在面对正在寻找新经济增长点的欧洲时如是告诉欧洲时报特约记者。
 
“英国脱欧不会对中欧经贸合作带来根本性影响,中欧未来的合作点还是基于双方经济结构的互补。”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表示。
 
受益于这种互补性,中欧经贸合作正在扩展到更多的领域,从传统的贸易进出口到近年来逐步增加的金融投资,未来还将扩展到服务业和基础建设领域等。
 
“未来两年英国和欧盟都需要就脱欧进行谈判,这个过程的不确定性本身会给市场带来一定冲击,进而影响中英甚至中欧的经贸关系。”王义桅表示。
 
尽管短期内英国脱欧对中英贸易带来诸多不确定因素,但从中企对英投资情况来看,目前脱欧的影响并未显著影响中国人的投资热情。“中企开始在观望,后来进行了预估,发现脱欧影响不大,所以原来投资继续保留,甚至还加大投资。”梁海明表示。
 
而从长远看,中英经贸关系或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在脱欧的背景下,英国可能会越来越重视与中国的经贸关系。”王义桅说。
 
同时,脱欧后伦敦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或将受到一定影响,“其国际金融中心需要被重新构建,因此会更加希望夯实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地位。”白明说。
 
寻找新增长点 科技创新抓痛点
 
中欧科技创新合作推动全球经济再增长将成为今年峰会的议题之一。
 
近年来,中欧持续扩大科技合作,不断增进双方共同感兴趣、互补性强的领域。与此同时,脱欧后的英国也为中英科技创新合作提供了新机遇。CocoonNetworks科控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宰承峰在接受欧洲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中资企业能够抓住英国高科技发展机遇,就有可能扩大中英之间的技术转移。
 
欧洲时报:英国的科技市场投资潜力如何?若中资有意来英投资科技领域,有哪些方面需要注意?
 
宰承峰:在我看来,英国的科技市场具有很大的投资潜力,究其根本是因为中英两国在科技与创新合作方面具有天然的互补性。
 
着眼当前,中国是个制造大国,具有全球最大的市场,正处在快速发展和转型的关键时期,实现产业升级换代需要不断吸收和利用英国等发达国家的科学研究成果和智力资源;而英国具备世界一流的研究基础,但受经济发展速度以及本国市场的制约,需要寻找类似中国的互补性国家开展合作。
 
着眼未来,英国在一定时间内还将保持科学领域的领先优势,而随着中国科技与创新能力的提升,与美国、德国等同样是制造业大国间竞争势必加剧,英国由于其优势在研发和创新,劣势在于市场规模小,消化不了太多创新型产品,所以英国与中国之间的未来互补性可能更大,有很多投资与合作机遇。
 
与此同时,中国国家政策与指导方针的转变也为中国投资者提供了机会。
 
“一带一路”倡议中指出中国将持续不断地推进能源国际合作,深度融入世界能源体系。中英经贸合作互补性强,英国拥有先进的能源科技,使得中英两国在新能源、绿色金融等领域合作方兴未艾,中国投资者将有很多机会在能源与绿色科技领域寻求机遇,实现标准化互利合作。
 
现阶段,中国政府重点支持的7大产业,智能机电、互联网+、新能源及汽车零部件、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绿色食品饮料均为高科技产业。
 
杭州G20峰会的召开也确定了发展技术和创新是中国推动未来经济增长、提高竞争力的必然手段,这也为中英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合作打下基础。
 
中国投资者来英投资时需要了解英国公司的合作需求。
 
一般来讲,他们不仅重视项目本身的质量,同时对投资人的综合素质有较高的要求。他们期望在未来的合作中不仅能够得到资金支持,并且能在成长过程中得到投资方的指导。
 
现在许多英国公司都对中国市场十分感兴趣,但是对中国市场的具体情况不是很了解,因此他们希望能在与中国投资方合作过程中了解到更多对于中国市场状况的信息。
 
欧洲时报:在英国脱欧的大背景下,是否会对本国的科技创新产业造成影响?又是否会给中欧、中英科技领域的合作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宰承峰:脱欧对科技创新产业的影响主要源自两个方面:
 
首先,潜在的人才流失。一直以来,人才资源稀缺是制约英国数字产业发展的关键。尤其是在未来脱欧之后,欧洲人才的流失能将冲击相关数字创新企业和孵化器的发展。但政府为了帮助数字科技公司吸引和延揽世界级人才特地制定了相关签证计划,为优秀的技术人才留在英国提供保障。
 
其次,英国离开欧盟意味着失去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但是,英国的全球自由贸易市场策略为中国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性,即英国有可能成为世界自由贸易的门户。根据英国税务和海关总署统计,中国是英国第四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国。英国也是中国在欧洲的第一大直接投资地。英国是欧洲最有创新力的国家,拥有世界一流的科研实力。英国新政府希望以此作为英国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长期投资和经济动力是新政府在产业发展方向的两个关键词。
 
因此英国的高科技创新产业将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英国科技部的报告中提及的高科技创新产业有:生物医学、清洁能源、创新材料、航天产业以及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如果中资企业能够抓住英国这一高科技发展机遇,就有可能扩大中国和英国之间技术转移,从而打破美国等国对中国的高科技技术贸易壁垒。
 
与此同时,英国是一个运行良好的经济体系,脱欧是个触发事件,短期会增加不确定性。但从过往的历史来看这个体系具有很好的经济弹性,英国的政府和市场对风险波动具有的很强的应急恢复能力。因此英国经济长期是向好的。英国已经表示出要成为更开放的自由贸易国家,要通过高科技产业、创新产业来改变英国经济结构,形成区域经济更加平衡的产业格局。我认为这不仅是英国经济发展的很好的机会,同时是中国企业了解世界,走向世界的一个最佳契机。
 
\
近日, 中国广核集团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 介绍中广核在“ 一带一路” 沿线产业布局情况时透露, 中广核有份投资建设的英国欣克利角C 核电站项目主体工程已正式动工, 工程价值180 亿英镑。图为2016年9 月29 日,中广核与法国电力公司、英政府签署英国新建核电项目一揽子合作协议。(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企投资欧洲 海外人才可搭桥
 
近年来,随着中企在欧洲遍地开花,他们同样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对此,多位专家和企业家接受欧洲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企业应该向欧洲企业借鉴学习,一方面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技术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强人才培养,要善于吸引海外人才为己服务。其中,华侨华人可以在中英企业合作中发挥沟通桥梁的作用,并促进中英民心相通。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哪些领域被看好呢?
 
中欧企业家峰会组委会主席董斌介绍,欧洲的中小企业值得关注,还有一些高新科技,很多优秀的产品研发等等。一方面他们面临继续投资压力,另一方面他们面临市场开拓压力,相比较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和崛起的中产阶级,欧盟的市场容量和消费群体要小的多。这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提供了难得的天赐良机和广阔的用武之地。
 
目前,就欧洲值得关注的投资领域而言,董斌认为大体分为三类。
 
一、先进制造领域。中国制造业与世界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对于核心部件的效率提升有持续的需求,这种需求几乎覆盖了中国工业制造的所有领域。
 
二、环境技术领域。中国目前面临不少极具挑战性的环境问题,而欧洲国家已经有了一套解决方案以及成熟的商业模式,这些技术和模式在中国都有落地的可能性。
 
三、医疗服务和器械领域。中国人口基数大,患病及住院人数逐年增加。欧洲尤其是德国和意大利在医疗器械领域非常发达,且目前对此的中国投资人并不多。
 
中企走出去也面临着诸多问题。
 
对此,董斌表示,中国企业现在面临转型升级和产能过剩的双重压力,走出来整合全球资源势在必行。
 
中国几十年来粗放式的迅速增长导致许多企业家有些急功近利,而欧洲企业很多是在一个长远的战略目标下一点一点发展,因此,双方之间经常出现期望值不同的情况。中国企业暴发户式的心态,让欧洲企业又爱又怕。
 
要想消除这种隔阂,中国企业就应当学会了解欧洲的工业文化、生态文明、企业治理等很多深层次的知识。不能因为对当地文化缺乏了解而在欧洲市场碰壁。
 
此外,董斌表示,中方管理人员和普通工作人员流动性强还会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运营。
 
对此,董斌建议,中国企业可借鉴欧洲企业加以改进。
 
第一,要加强自身建设,包括法制建设、管理制度等,特别是要按照国际通用规则管理企业,使得企业在整体上具有国际竞争力,禁受得住投资目的国的法律法规考验。
 
第二,在技术方面有所提高,通过合法渠道取得好的知识产权和专利。
 
第三,要加强人才建设,一方面要培养自己的高管,一方面要吸引海外的人才来为自己服务,特别是“走出去”时,要善于利用当地的人才来发展企业自身。
 
对于选择英国为投资目的地的中企而言,尽管英国政府换届对其对外经济政策影响并不十分显著,但其脱欧所引发的一系列变化可能会为投资带来潜在风险。
 
在白明看来,“英国与欧盟的经济关系将面临调整,但现在不知道具体会如何调整,这会为中企对英国和欧洲的投资带来很多不确定性。”
 
“未来两年英国都将和欧盟谈判,是否可以保留单一市场可能会对英国投资的中企产生很大影响。”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王义桅也表示。
 
此外,中国企业海外投资过程中面临着投资壁垒的挑战。在白明看来,对英投资的壁垒集中在房地产、高技术、新材料、通信等领域。
 
同时,走出去的中企在实际经营中也面临社会风险,这对企业在当地的实际经营提出挑战。
 
“在海外经营存在不少障碍。当地的员工可能经常罢工,劳资纠纷也将对中企在当地的经营产生负面影响。当地的市场也可能出现变化,同时能否适应投资地的法律法规也会影响到预期盈利目标的实现。”白明说。
 
对此,梁海明认为,中企如果要投资英国,第一站可以考虑去香港。“香港是前英联邦成员,使用普通法,办事规则也和英国基本相似。如果先去香港进行投资,然后再去英国,挑战会减少不少。”
 
中英企业合作在后脱欧时代前景广阔,而英国华侨华人在其中可以发挥独特作用。多位中国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华人可以在中英企业合作中发挥沟通桥梁的作用,并促进中英民心相通。
 
此外,来英留学的中国人也可以在中英企业尤其是教育机构合作中扮演重要角色。“英国是全球最优秀的教育资源之一,从幼儿园到大学都具有独特优势。而现在中国很需要优质的教育资源,市场潜力巨大,中英在这方面的合作机会很多。中国留学生可以把英国优质的教育引到中国来。”梁海明说。他认为,中英在教育产业领域的合作有利于推动中英双方民心相通,从而奠定和巩固中英经贸合作的社会和文化基础。
 
张晓贝:中企在欧发展要充分借助媒体影响力
 
欧洲时报文化传媒集团总裁、欧洲时报社社长张晓贝表示,“一带一路”倡议以共同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连接了中国与世界,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中资企业作为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最有力的参与者与实施者,在欧洲和世界格局相对不稳定的背景下,需要坚持“一带一路”倡议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借助媒体影响力,讲好中企故事,实现长足发展。
 
5月14日在北京开幕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张晓贝作为9名侨界代表之一受邀出席。他表示,听了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演讲后非常振奋。
 
“2013年习近平首次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当时有很多的猜测和疑问,但四年过后的今天,我们看到当时的愿景已经开始变成现实和行动,正一步一步踏踏实实推进和落实,得到了很多国家的赞同、支持和参与。包括以前持反对态度的美国、一直模糊态度的日本都派出了代表团参加。会上,有14国元首或代表进行了发言,包括发达国家的法国、德国、英国等,都表示了对“一带一路”的赞赏和支持。”张晓贝认为,当下世界进入格局调整、体系变革阶段,国际社会对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寄予更多期待。‘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这正是全球治理的创新探索,而这个原则也是中国企业在欧洲取得长足发展的一个根本原则。
 
他表示,法、英等西欧大国虽距离“一带一路”战略的地理位置较远,不过英国是率先加入中国主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等也都纷纷加入,且中欧之间在金融、贸易、通讯、高端制造、研发、医药、生物医疗、基建等领域有广阔合作前景。
 
张晓贝说,今年是中英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45周年,也是中英两国企业继续推进中英经贸合作的良好契机。中英企业间的成果不少,包括年初中欧班列首次往返于义乌与伦敦、克利角C核电项目主体工程正式开工、吉利公司在考文垂投资2.5亿英镑建立全新工厂。但同时英国启动脱欧和提前大选,增加了英国和整个欧洲乃至世界格局的不确定因素,中企在海外的成长必然再迎来一系列困难和挑战,讲好企业在海外发展和成长的中国故事,更需要借助媒体影响力,从而实现企业的长足发展。
 
“作为根植欧洲的文化传媒集团,欧洲时报不仅有纸媒的中文日报、周刊、美食杂志,有中文的欧时网、欧时微博、欧时微信(欧时内参、英伦圈、想法等八个微信公众号),而且有德文月刊、法文、英文和德文网站等外文平台,”张晓贝说,“我们愿意为‘一带一路’政策鼓与呼,也愿意为中资企业服务,提升‘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能力。大家携手努力,共同为‘一带一路’在欧洲纵深发展和开花结果做出贡献!”
 
分享 评论 (0)
推荐阅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