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的留学生与“佛系”的小女孩

小学生在爆款作文里发现:社会正在削减人类!因为考不上大学就被选为“没用的人”。留学生发现,父母无法接受他“一事无成,灰溜溜回国”。...
来源:境界君 ijingjie 作者:细拉 2018-11-22 12:05:04 A+
 
\

十月二日中午,纽约曼哈顿东村地铁L线第一大道站,人们秩序井然地等待着列车进站,一个年轻的身影忽然跃下站台。当救护人员到达以后,跃轨自杀的年轻人已经没有了生命体征。自杀者是个不到二十岁年轻的中国男孩,来自纽约大学,刚读一年级。
 
就在五个月前,同样来自纽约大学的一个中国女留学生在宿舍自杀。而去年自杀的康奈尔大学的田某和犹他大学的生物博士唐某,离世前都曾经表示压力巨大。这也引发了媒体对中国留学生心理抗压能力的关注。
 
同样在十月,南京一篇小学生的“佛系”作文《藏在角落里的我》迅速走红。这个小女生写道:“到了三年级,我渐渐发现这个社会是会削减人类的。简单来说,就是中考和高考。人家还没有绽放出才华呢,就被选为‘没用的人’……也许,我并不需要考哈佛北大,只要快乐就好。并不是每个人都不能呆在角落里,因为角落里的花朵一样芬芳,我就是那个藏在角落里的人”。孩子对自己的认识可能比很多成人都健康真实,她说,“我知道,这宇宙超大……我不是人人皆知的,可以说,我就是一粒尘埃”。
 
一位留学生在上述自杀事件发生后说道:“遇到事情我不会跟父母说,说了他们也不懂……我刚想和我妈说,‘如果我一事无成,灰溜溜地跑回国,怎么办?’她就发来微信:‘宝贝你真棒,街坊邻居都羡慕我培养出藤校的孩子。’每次视频,父母说的都是‘好好学习,不要想家,你是我们的骄傲’之类的话。我实在没法跟他们倾诉实情。”
 
有时,一个孩子在成长中逐渐发现,他们的父母不允许他们做“一粒尘埃”一样平凡的人。
 
\
 
小学生爆红的“佛系”作文
 
“有一件事,我应该向你道歉”
 
据耶鲁大学的一项调查,45%的中国留学生称曾出现过抑郁症状,29%的人称有焦虑症状,而美国大学中常规的焦虑及抑郁比例只有13%。
 
去年7月自杀的女留学生王某,曾身患抑郁症。媒体在报道中提到:“王某对心理疾病几乎一无所知,她不相信抑郁是一种病。但她很笃定地认为,在自己从小长大的文化语境中,‘绝望’是不被接纳的心理状态。而上医院就诊和服用药物,对自己父母而言则是‘终极的羞耻’”。
 
国内学生也不乏相似的境遇。10月10日,浙大博士侯某在朋友圈表达了自己轻生的愿望,他说道:“可能我只是不太喜欢、也不太适合这个世界,所以再也不想多做停留了。不想再假装也不愿再撒谎,只想做我自己而已,是真的难……”提到自己的父母时,他说:“对不起啊,妈,也真的不知道该说什么……只剩下愧疚……”四天后,他的尸体在钱塘江里被发现。
 
一项调查显示,93%的中国父母正在或曾经为孩子请私人辅导老师,82%的家长愿意为了孩子的成功做出个人牺牲,具体体现是:31% 的家长表示可以放弃个人爱好;25%愿意取消个人娱乐;33%的中国家长愿意减少甚至取消假期。即便如此,仍有59%的家长担心自己没能为孩子尽力。
 
这些数据固然表明中国父母的“牺牲值”,但换一个角度看,也是中国孩子的“压力值”。父母将自己的价值和孩子的成功捆绑在一起,导致“成功”已经成为孩子存在唯一的价值,孩子的成功也成为父母们证明自己的最好手段。因此,在孩子和父母的对话中,失败、一事无成、情绪疾病……都成了禁忌词汇。父母的牺牲好像带刺的鞭子,抽打着赛场上的孩子,使他们成为输不起的人。
 
在一位英国外交官写给没能考上心仪大学的儿子的信中,这位父亲发现儿子失败之后“意志消沉,完全打不起精神;视自己为笨蛋、彻底的失败者”时,他才发现自己从来没有帮助孩子做好失败的准备。因此他说:“有一件事,我应该向你道歉,那就是我从来没有向你说明心理上要随时有应付‘万一’的准备,这真是我的疏忽。”或许,这也是中国父母的疏忽。
 
\
 
成功之外,你的自我价值何在?
 
在经典电影《烈火战车》中,有一名犹太裔短跑选手说出了他追求成就背后的深层动机。他说自己赛跑的原因不是因为喜欢跑步,“对我来说,这更像是上了瘾”,他说,“我已经24岁了,但从来不知道‘满足’是什么滋味。我一直都在追寻,但不知道我在找什么……我抬起眼睛望着前面一米二宽的跑道,我将用孤单的十秒钟来证明我存在的理由……但是我能证明吗?”
 
在《成功与过度》(Success and Excess)一文中,杂志编辑罗宾(Harriet Robin)讲了一个企业高管贝尔的故事。在贝尔的经历中,“成就是我们时代的酒精”,它有着三幅不同的面孔:兴奋、平淡和痛苦,先是兴奋,接着是平淡,最后是痛苦。贝尔解释说,“你成功了,就会有好事发生,你完成一个项目,感觉自己充满能量,这个阶段就是兴奋。不过,这种感觉很快就会归于平淡。你会想,‘我必须开始一个新项目’……你已经爱上了兴奋的感觉,你必须再次得到它。但问题是,你不可能一直兴奋……比如说一笔交易失败了,这时你连平淡都不能维持,而直接坠入痛苦。你的自我价值受到威胁,因为你一直靠外物支撑你自己的价值。渐渐的,这在种循环中,你越来越经常坠入痛苦之中。”
 
对贝尔来说,对成就上瘾背后有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即我们的自我价值已经紧紧与成就捆绑在一起。抛开成功,我们将如何看待自己?
 
当留学生胆怯地问自己的妈妈,“如果我一事无成、灰溜溜地跑回国,怎么办?”他正处在个人价值被成就撕裂的边缘,很可惜他的妈妈依然向自己在悬崖边上跳舞的孩子挥动着鞭子。真正摧毁他们的或许不是压力和失败,而是他们把自我价值与成功过度捆绑在一起。
 
在默多克新闻集团的天才人物约翰B·艾文斯(John B. Evans)看来,“生活中有两个晴雨表,其中一个表示这个世界如何评价你,另一个是你如何看待自己。随着你在这世界的地位不断提高,你的自我形象反而不断破碎……为什么很多坐在世界顶端的CEO的自我评价却问题多多?答案很简单:人们明明感觉自己像一袋败絮,却高估自己以自己为神。”艾文斯发现本质上我们形如乞丐,却用成就寻找做神的感觉。
 
美国著名牧师提摩太·凯勒对此深感认同,“我们把所需的保障和价值放在我们的智慧、力量和表现上。在你所从事的事情上,你是做得最好的,你是众人中最优秀的‘人上人’,所以没有人能像你一样——唯有你超越一切。”
 
若失败意味对自我价值的否定,那么今天对学业紧张、压力重重的孩子们最大的帮助,不是劝他们想开点,而是让他们在成功之外认识自我的价值。不过,正如凯勒所提醒的,“‘成功’这个偶像是赶不走的,它必须被别的来取代。我们或许可以克服人心中对某件特定有价值的事物的欲望,但我们却无法克服人心中总是想得到一件有价值的事物的需要。”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命有价值,如果不是因为成功,那一定是因为别的什么。
 
\
 
以更隐秘的方式崇拜成功
 
对公元一世纪的犹太人保罗来说,他拥有罗马公民的身份,这类似于今天的美国绿卡,而且师从本民族最有学问的老师,有令人艳羡的学识。原本他可以过一个颇为成功的人生,却在一次“奉旨”捉拿基督徒的路上,遇见了复活的耶稣,从此生活被彻底翻转:从被人追捧的老师,变成被本族人视为眼中钉并欲除之而后快的“鼠辈”;从令人羡慕的罗马公民,变成在罗马死在皇帝手下。
 
在同时代的许多人看来在某人身上,保罗或许是最适合被贴上“失败者”标签的人,而且怨不得别人,纯粹是他自己太作了。然而保罗正身陷囹圄时回顾自己的人生,写下一句话,“我知道怎样处卑贱,也知道怎样处丰富,或饱足、或饥饿、或有余、或缺乏,随事随在,我都得了秘诀。”保罗并没有夸大其辞,他也没有按照一般人的标准定义自己,他并不认为自己在监狱中就是失败者。
 
关于成功,他已经有了全然不同的看法,饱足、饥饿、有余、缺乏完全不能定义他的价值和身份。正如他在一封信里说的:“我们若活着,是为主而活;若死了,是为主而死。所以我们或活或死,总是主的人。”他的身份不取决于世间的事物,而是被他所属于的耶稣基督所定义的。
 
凯勒说道:“只有当我们看到耶稣——这位受苦的伟大仆人——为我们所做的事时,我们最终才会明白,上帝的救恩并不需要我们‘做大事’,因为耶稣已经做了,所以我们就不需要再去做……耶稣已经为我们完成了一切,而且祂爱我们——因此我们知道自己的存在是有理由的。当我们在思想上相信祂为我们所成就的事,并且在心灵上因着祂为我们所做的事而受到感动时,这种不计代价只求成功的瘾癖就会被除掉”。
 
这并不是说选择信靠耶稣成为一名基督徒就对成功的瘾癖具有了天然免疫力。这个世界上更常见的情形是:基督徒以一种更隐秘的方式崇拜成功;不但崇拜成功,还把神拉进来为他们的成功打工。
 
对一些人而言,上帝是他们迈向成功更大的保障,基督徒用来鞭策孩子迈向成功的工具,不光和一般人一样以成就捆绑个人价值,他们更义正言辞地用属灵的理由把成功当作是荣耀上帝。换言之,在他们眼中,成绩不好不仅是智力上的失败,更加是宗教上的失败。不过,表面上看他们似乎在用成功来荣耀上帝,但事实却正好相反,他们正在用上帝来荣耀自己。他们把自己所应当敬拜的,当成自己可以利用的。
 
对服侍者、对教会的领袖而言,事工的果效很容易成为隐秘的偶像。如果牧者、领袖落入数点人数的试探中,神会如何管教祂的仆人和教会呢?当人们按照人数或事工的规模给予彼此荣耀,神就收回祂同在的荣耀。
 
有一款小孩玩的桌游叫“天路历程”,玩法好像飞行棋。各个玩家同时从起点出发,掷骰子决定前进的步数,以最先到达终点“天国”为赢家。儿子常常缠着要与我对战,我当然很乐意奉陪。不过,游戏总是在快乐的氛围中开始,却不总是在同样的氛围下结束。有时,儿子眼看就要先到达终点,正在得意忘形之际却掉进试探,必须后退很多步。我边掷骰子边观察他的脸色,只见他脸上开始阴云密布,终于在我到达终点的一刻,他放声大哭起来。显然他对未来如家常便饭般的失败还没有适应。
 
我知道他发自肺腑的眼泪并不好笑。我当然希望他能快乐、成功,但也有可能,他的未来将遭遇许多失败,甚至因为某些自由的选择,他将成为众人眼中的Loser(失败者)。我希望他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天路客,像保罗一样,找到与成功、失败、被人追捧、遭人轻视相抗衡的能力。
 
分享 评论 (0)
推荐阅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