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一线医务人员的“战役”:疫情就像“集结号”

脱下密不透风的防护服,45岁的严丽神情略显疲惫。作为最早一批接触疑似患者的医护人员,她与同事已经连续在一线工作近1个月。
来源:中新社 作者:张芹 2020-01-23 21:10:26 A+

\
 
脱下密不透风的防护服,45岁的严丽神情略显疲惫。作为最早一批接触疑似患者的医护人员,她与同事已经连续在一线工作近1个月。
 
2019年12月底,武汉首次公开通报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截至发稿,湖北累计报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例444例,死亡17例,确诊患者中包括15名医护人员。
 
发热病人增多引起关注
 
记者22日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以下简称“同济医院”)发热门诊看到,院内排队就诊的患者排起长队,身穿全身防护服的医护人员在分诊台前被前来问诊的患者层层包围。
 
同济医院是武汉61家设有发热门诊的医疗机构之一。在该院急诊内科副主任医师严丽看来,尽管院方不断增派人手,但是每一位前线医务人员都在超负荷工作。
 
严丽介绍,往年同期该院每天接诊的发热病人在80人左右。从2019年12月底,门诊发热病人人数持续增长,她也从急诊内科被调往发热门诊。
 
“这是一种全新的病毒,最开始包括我们医务人员在内对它都是未知。”严丽回忆,去年年底,科室接诊的一例男性患者引起她的注意,患者自述有家人也因发热等症状在该院其它科室就诊。
 
与呼吸内科沟通后,院方发现这是一起家族感染病例,患者家庭成员中有人在武汉华南海鲜市场工作,有明显接触史。
 
作为一线医务人员,严丽有着高度的职业敏感,考虑到自己是高危易感人群,她第一时间从家里搬了出来,将自己“隔离”在一套刚装修的房子里。
 
从医22年,这位同事眼中的“铁娘子”在接受采访时数度落泪。“我们也会害怕,但作为一线医务人员我们不能失去信心。”严丽说。
 
疫情蔓延多科室协作
 
2020年1月5日,严丽一清早发现自己发烧了。“当时最害怕的不是自己是不是被感染了,而是回忆我去过哪里,跟谁接触过,会不会给别人带来危险。”
 
作为急诊科老医生,严丽说,她并不惧怕疾病,而是担心将疾病传染给患者或同事,又或因为自己倒下,让一同战斗的年轻医生们失去信心。
 
好在经过检查,严丽并未患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经过短暂休息,严丽又重新回到工作岗位。
 
1月7日,中国科研人员将引发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病例的病原体初步判定为新型冠状病毒。然而,临床上如何确诊依然是摆在一线医务人员面前的一道难题。
 
“除常规检查,起初我们只能通过采集咽拭子样本,采用排它法进行诊断。”严丽介绍,接诊到疑似病例后,医生会从患者鼻腔、咽喉部采集分泌物再送往相关医院进行核酸检测,排除目前已知病毒感染种类,再结合临床表现等进行研判。
 
1月16日,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到国家下发的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开始对武汉市送检的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患者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大大缩短了疑似病人的确诊时间。
 
随之而来的还有公众对疫情防范意识的提高,大批出现发烧、咳嗽等症状的患者涌入各大医疗机构。“在发热门诊,从早上8点到下午6点,除了中午短暂吃饭、休息外,需要一刻不停地接诊患者。”严丽说。
 
“长时间穿着防护服身体会非常憋闷,说话、写字都非常吃力。”严丽说,即便如此,每个接诊医生都不敢掉以轻心,即使下班也要保持手机24小时畅通。
 
为了方便患者就医,同济医院还专门划出了5层的专区作为发热门诊就诊区。该院急诊科、感染科、呼吸科等多科室配合,加入这场“战斗”。
 
“集结号”吹响坚守岗位
 
三个月前,严丽曾向医院提交了休假申请,并被批准。1月20日,严丽和丈夫带着两个孩子准备外出度假。接到科室同事的一通电话,得知目前科室人手紧缺,严丽果断撕掉了手中的飞机票,重新回到岗位。
 
“两个孩子抱着我不让我走,说我又耍赖,好在丈夫还是很能理解我的,他说你回去吧,那样你才能心安。”严丽说,自己一辈子没当过“逃兵”,这一次也不可能离开。
 
同济医院22日公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快速指南》,该份指南总结了前期包括同济医院在内的武汉各大医疗机构诊治的第一批患者的第一手资料所得经验,详细介绍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症状、检测方法、如何确诊及诊治、出院后注意事项等。
 
严丽告诉中新社记者,武汉市15名确诊医护人员中,其中一人就是与她日夜战斗在一线的同事,尽管如此,没有一名医护人员因此退缩,“看着身边的‘战友’倒下,说实话我们也会害怕,但职责所在,我们必须坚守。”
 
“并不是我一个人在拼命,我的‘战友’都在一线。”严丽说,这场疫情就像集结号,现在集结号已经吹响,相信大家携手向前,一切都会好起来。“我们只有坚持,才能等来春暖花开。”
 
(原标题:武汉一线医务人员的“战役”:疫情就像“集结号”)
 
来源:中新社
分享 评论 (0)
推荐阅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