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评:清华首位外籍副处长入职,意味着什么?

据清华大学方面消息,美籍专家朱大卫(David P. Zupko)近日入职清华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担任副处长。这是清华大学自改革开放以来校机...
来源:海外网 作者:海外网编辑 2019-06-13 00:00:00 A+

朱_副本.jpg

美籍专家朱大卫(图据清华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微信公众号“清华国际”)

据清华大学方面消息,美籍专家朱大卫(David P. Zupko)近日入职清华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担任副处长。这是清华大学自改革开放以来校机关聘任的首位外籍副处长。

事实上,中国高校引进外籍专家早已不是新鲜事,在一些高校特别是中外合作办学领域,引进外方院长甚至外方校长等方面有不少尝试。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高校之一,清华大学此举更具有某种“风向标”意义。放在当前国际间人文交流合作遭遇波折的背景下观察,清华大学此举无疑向外界释放出中国高校坚持开放办学的清晰信号。

近段时间以来,世界上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思潮的负面影响,已经波及到包括教育在内的人文交流合作领域。个别国家出于政治目的人为设限,导致正常的教育科研交流障碍陡增。面对外部环境的复杂变化,中国既有战术上的应对,更有战略上的定力。坚持教育对外开放,是改革开放基本国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外部杂音和干扰不可能从根本上打断中国教育国际化的进程。

推动教育对外开放,中国步履坚定。无论是中国第一个以教育现代化为主题的中长期战略规划——《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还是第一个以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为主题的五年行动方案——《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 年)》,以开放发展为核心理念的教育国际化都贯穿其中。通过引进世界一流大学和特色学科,开展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和科学联合攻关,加强国际前沿和薄弱学科建设,借鉴世界名校先进管理经验,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必将助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

更值一提的是,加快中国教育国际化进程,不仅对中国高校突破发展瓶颈意义深远,从更深层次的意义上说还会拓宽人文交流合作的渠道。正如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李立国所言,中国推动教育对外开放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诚愿望相契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必然以人为核心,而教育对于推进世界各国文化融通、民心相交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尽管外部形势面临着复杂变化,但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今天的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有条件、更有底气搞好教育对外开放、做强教育对外开放。对今天的中国来说,要考虑的不是教育要不要对外开放的问题,而是如何更好开放的问题。例如,要下大气力苦练内功,促进教育对外开放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考虑如何真正将教育国际化纳入到学校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全过程,如何纳入到学生发展、教师能力建设、整体办学水平提升的全过程。

总而言之,教育国际化要做到始终与教育现代化同行,肩负起服务教育现代化和国家现代化的历史使命。(海外网评论员 吴正丹)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点击“海外网评”,读懂中国与世界。

\
分享 评论 (0)
推荐阅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