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能拿什么拯救留守儿童?

对于家境良好或海外家庭来说,留守儿童是一个离自己很遥远的话题,我也曾经以为这样,直到前几天回国,在深圳市南山书城做图书宣传活动(舌...
来源:大洋幼教 作者: Helen博士 2018-11-05 17:43:00 A+

对于家境良好或海外家庭来说,留守儿童是一个离自己很遥远的话题,我也曾经以为这样,直到前几天回国,在深圳市南山书城做图书宣传活动(舌尖上的教育:跟孩子说理的艺术),一位妈妈问我一个无法解答的问题,一个14岁的少女诉说了她辛酸的成长经历...
 
\
 
这位家长的问题是这样的:女儿4岁前乖巧伶俐,各方面发展都比较好;4岁以后送到乡下,由外公外婆带,后来女儿上了乡里的小学,不但学习不好,各方面发展滞后,还养成不少坏习惯,比如开始说脏话…… 现在妈妈很后悔,不知该怎么办。
 
我听了很纳闷,把孩子接到深圳来和自己住在一起,不就行了吗?虽说边上班边照顾孩子辛苦,但为了孩子的前途,值!
 
妈妈又说:“我没办法让女儿来,我负担不起!” 
 
我更纳闷了:中国小学是义务教育,孩子到深圳上学会那么贵吗?
 
妈妈最后惨笑:“我在这个城市没有容身之地”。
 
我明白了,她可能住的是工厂宿舍,无法带孩子来;而家里需要她这份收入,她也无法回去。面对这样的家长,我无言以对……
 
这位妈妈后来买了一本我的书,来找我签字,我有些不忍,40多元的书对她来说可能是两天的生活费!我一再跟她交代,记得扫码我的公众号,在后面留言,留下联系方式,因为我想为她做点什么,哪怕是自己的微薄之力,帮她一点什么就好,但她买完书就这么悄然而去了!!(希望她能看到这篇文章!)
 
 
好像似乎是上天安排好一样,当宣传活动基本结束,大多数读者退去的时候,一个表情羞涩的少女突然走近我,说:“阿姨,我要跟你说几句话。” 
 
她话题一开,我就震惊了,这仿佛是前面那位提问妈妈的难题续版。
 
这个女孩的述说是这样的:“我4岁以前跟爸爸妈妈在一起,4岁时被爸爸送到乡下,我那时特别怕,但爸爸妈妈说以后他们会接我回去的。在我小时候,‘以后’这个词是一个遥遥无期的词,我恨那个等不到的‘以后’!我其实是懂事的,我知道爷爷奶奶对我很好,我也知道要努力学习,我的学习在乡下其实一直都很好。我是12岁到深圳的,爸爸妈妈说条件好了,我可以过来了,但我过来以后很不开心……” 
 
\

小女孩说到这里开始抹眼泪了,在我这个陌生的知心人面前流泪述说:“我来这里两年,在这里交不到朋友,大家看不起我,我说不好普通话,我的学习也不算好,爸爸妈妈整天只会逼我要更努力学习。我知道他们也是为我好,我也在努力,但我就是很不开心……”
 
面对这样的女孩,我不禁有深深的同情,亲情的割裂和中国二元社会的割裂在她生命中同时出现,这是孩子无法承受的生命之重,但这样的孩子没有选择,必须去承受。
 
中国有多少这样的儿童啊!!
 
对于这样的女孩,我最后只能说:“谢谢告诉我这些,你以前的生活经历很不幸,但还是向前看吧,你在12岁时到深圳,学习普通话,学习城市生活,比起很多18岁从农村到城市读大学的孩子还是幸运的,比起很多永远不能生活在深圳的孩子也是幸福的。你要努力学习,做更好的自己,你的未来在自己手中……”
 
我给小女孩猛灌鸡汤,因为我不知道除了说这样的话,还能说什么。她童年的伤疤,少年的阴影需要经过很多年,在她中年以后,生活顺利的情况下才能渐渐抚平,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实。
 
\
 
我从未想到,在深圳,在这个中国最繁华的一线城市,在我的读者签售会上,会真实地接触到“留守儿童”这个沉重的话题。
 
第二天,我正好见到广东做学前教育的同行,我想了解一些留守儿童的研究现状,便请教同行。他们说这个课题一直在做,但一直很难做。
 
首先第一步,收集数据难。中国大学的学前教育系的老师或研究生基本都是女性,女性到偏僻的农村去调访留守儿童家庭可能是充满风险的,学校首先不想让研究人员有风险。
 
其次,经历冒险得来的资料很多是难懂的,因为祖父祖母辈的家长和孩子说的话多半是乡音浓重,研究人员听不懂,需要找“翻译”。
 
再次,有些深入的研究采用了干预的方法,但多半是失败的。比如在留守儿童集中的乡间小学装置远程交流设备,让城里的父母能和乡下小学的孩子能够经常视频对话,但问题是因为他们长期不生活在一起,已经没有共同话题了。父母能说的就是好好学习,听老师的话;孩子一般就是说声爸爸好,妈妈好,然后没有下文……
 
\
 
留守儿童是中国教育之殇,也是世界级的远程教育难题,目前,我在这个难题面前是困惑和无奈的,我回答不了那个妈妈的提问,我也不知怎样帮那个伤心的小姑娘。
 
在当下,我们能拿什么拯救这些儿童?作为普通人,我们不可能改变社会规则,不可能改变这些家庭的命运,我们能做些什么??
 
我想我们还是可以做些事情。
 
如果您的孩子5岁以上了,不妨跟自己的孩子说说留守儿童的事情,让他们知道有一批儿童不能长期跟父母在一起的伤痛;如果您的孩子上小学或中学了,跟他们说说如果班上来了乡下的孩子,不会说普通话的孩子,要怎么跟他们相处?要如何尊重他们,帮助他们?还要如何制止那些取笑乡下孩子的同学?
 
\

中国家长们千万不要以为自己的经济条件好就会让自己孩子远离留守儿童的那种伤痛,当您把孩子送到国外的中学去做小留学生的时候,您的孩子可能也会受到那个14岁的留守女孩在深圳受的伤。
 
因为您的孩子可能英文讲不好,就像那个女孩普通话讲不好;您的孩子可能不太懂英语国家的学习流程就像那个女孩不太懂深圳学校的规矩……
 
应该说中英两种文化的鸿沟可能比中国城乡的鸿沟还要大,大多数中国留学生适应国外的留学生活也不容易,但幸运的是国外有“包容性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的观念,包容性教育就是让孩子理解和尊重各种人之间的差异。
 
\

在澳洲,不论老师还是学生,对来自不同背景的人,对英文说不好的人都有比较友好和包容的态度。我们不排除有些人对中国留学生有歧视和偏见,但即使是这些人,他们表面上也是礼貌的,克制的,不敢乱来。而相对而言,国内的地域之间的歧视是显性的,不加掩饰的,有一种嚣张的意味。
 
在这里我想强调 “包容性教育” (Inclusive Education)对孩子人格塑造的非凡意义。
 
包容性教育的背后是一种看待世界的眼光,接受这个世界是由不同的人构成,而不同的人有不同特质这个事实。每个人的想法和行为特征有其背景和经历的渊源,有其理解能力和性情习惯的烙印。接受这个事实,尊重这个事实是人生的智慧。 让孩子了解不同的人的生活状态,学会尊重不同的人其实是传输孩子一个伟大的人生智慧。
 
教育孩子善待留守儿童,尊重留守儿童,既是为了留守儿童,也是为了自己的孩子!
 
\

【提示】在深圳的读者签售会上,有一位读者的提问(关于家里有脑瘫儿)来不及回答,我建议到我的微信平台后台发消息,可惜他未留通信方式,我48小时后无法回复。所以建议在后台发消息的读者,如果是比较重要的问题希望Helen老师答复,请留下通信方式。
 
延伸阅读:
 
澳洲幼儿教育的全人培养目标: 我们究竟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分享 评论 (0)
推荐阅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