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我身边的普通澳洲家庭

今天想说说我身边的普通澳洲家庭。我一直很好奇西方家庭和中国家庭到底有什么不同。从年初来到悉尼的这段时间,我总带着这个疑问去观察身边...
来源: 澳华财经在线 编辑:Jenny 作者:天月 2017-09-08 09:21:17 A+
\

今天想说说我身边的普通澳洲家庭。

我一直很好奇西方家庭和中国家庭到底有什么不同。从年初来到悉尼的这段时间,我总带着这个疑问去观察身边的澳洲家庭。

来往和接触得多了,我发现他们的亲情联结和生活方式,既有与中国家庭相似的一面,也有截然不同的一面。

今天不打算讲道理,只讲不带任何艺术加工的真实故事。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怎么去品味这些故事,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角度吧。
 
我的邻居

我刚搬到现在的住所,认识的第一个邻居就是S。

S的老伴三年前去世了,儿子在台湾,女儿结婚了。她家偌大的房子里,就住着她自己和一只猫。
 
听起来好像挺寥落的吧,但其实一点也不。
 
我们刚住进来,大清早的女儿就把腿磕破了,药店没开门,家里又没处理伤口的东西,我就敲开她家的门寻求帮助。
 
她很热情地拿来药箱,给女儿消毒和包扎伤口。有个老头儿站在边上,给出各种建议,还告诉我说,以后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尽管过来。
 
我后来才知道,这老头儿是S的男朋友。有一次在门口遇到他,跟他聊了一会儿。他是英国人,慈眉善目,说话慢慢悠悠。他太太是希腊人,在一起过了50年,前些年去世了。
 
上世纪70年代,很多英国人都听说澳洲有大把的工作机会,就来到澳洲。老头儿就是其中之一。他只身来澳洲闯荡的时候,还不到20岁。
 
他感慨说,那个年代,一个人赚钱买房子,养一大家子人都没有问题,不像现在,夫妻俩都出去工作还买不起房子。他摇着头无奈地说 “so crazy”。
 
老头儿对S是真心的好。在S家,割草,修剪院子里的树和花,这些活儿都是他干的。S喜欢花,春天刚来的时候,老头儿就买来花苗,种在她门前的树下。
 
其实应该这么说,他对谁都很周到。六月新州下暴雨的那个周末,我和女儿正在家吃午饭,听到有敲门声。
 
我开门一看,老头儿打着伞站在我家门口,问我,你家房子没事儿吧?没漏雨什么的?确认没事儿之后,他递给我一个袋子,说是有天逛一家旧书店,看到一些不错的童书,就买了几本,送给女儿。
 
有一天,S开心地告诉我,她女儿生了宝宝,过几天就要带宝宝来看她。
 
开心归开心,她并不帮女儿带孩子。她每周有一天去做义工,一天打网球,一天游泳。
 
周末呢,老头儿会陪她一起出去购物,或者去哪儿走走什么的。昨天我出门碰到老头儿,他说要带S去悉尼歌剧院附近的一家餐厅看爱尔兰音乐表演。S是爱尔兰人,喜欢爱尔兰音乐。
 
结发夫妻里,老了还能这么宠着对方的,也不太多吧。

有一个周末,S家格外热闹,儿子儿媳从台湾回来了,女儿一家也来了,S和老头儿忙前忙后地做饭,一家人其乐融融,欢声笑语,让人好不羡慕。
 
儿子回来之后,犹豫过何去何从的问题。最后觉得要是回来,可能难找到像台湾那份那么好的工作,想要再回台湾去。
 
但是儿媳想要回悉尼来。她是个出生在澳洲的华裔,从小长在这儿,更习惯这儿的生活。
 
后来,儿子回台湾了,儿媳留下了。
 
儿子走后,儿媳还经常来看望S,比她女儿来得还勤。为什么我知道呢?因为S家只有儿媳弹钢琴,每次我听到隔壁传来钢琴声,就知道儿媳又来看她了。
 
我的好友

N是我在这边最好的朋友。她是个白人老太太,快70岁了。

我和女儿俩人刚来到这儿的那阵子,周末不知道该干嘛,晃荡了几个周末之后,我决定带女儿去家附近的教堂练英语。
 
教堂的礼拜结束之后,有个茶点时间,大家一起喝咖啡,吃点心,聊天。有一次茶点时间结束了,我看到N在厨房忙着洗碗碟杯子,就过去搭了把手。就这么聊起来,才相识了。
 
N年轻的时候做过很多年护士。现在退休了,却还不肯闲下来。她的工作有三个:一个是去职业培训学校给护士班授课;一个是在教堂义务给外国人上英语课;还有一个是义务给新教友讲圣经。
 
其实她还有一个工作,是应急性质的,就是帮儿子接送和照看一岁的孙女。
 
N有一个挺大的house。儿子一家曾和他们老两口住在一起。一年前老伴去世了,小孙女出生了,她就边忙自己的那些事,边帮着儿媳妇一起照看孙女。
 
孙女长大点,儿媳妇就把孩子送到child care(保育园),回去上班了。
 
有一天,N跟我抱怨说,儿子要搬出去租房子住。她希望他们在这儿多住几年,把房租省下来攒钱买个自己的房子,但他们仍执意搬走,出去独立过自己的小日子。
 
悉尼的child care很贵,按天算,一天就一百多刀。政府会根据家庭收入给一定的补贴,但对很多家庭来说,就算有补贴也还是贵。以N的孙女来说,除去补贴,个人负担的那部分也要90刀一天。
 
儿子家养着一条大狗,租了个有大院子的house,租金要近三千刀一个月。小孙女上的那个Child care,一个月要两千刀。这么算下来,他们虽然是夫妻俩都上班,但收入不算太高,经济压力也不小。有一次快要交房租了,儿子手头没钱,跑来跟老妈借了500块,这才解了围。
 
儿子搬走后,赶上有时夫妻俩上班倒不开时间,N还是要帮着他们接送孙女。她每天就这么在各种事中间奔忙着。
 
我问N,你干嘛不在家照看孙女呢,这样可以帮他们省一笔钱。她不假思索地说:“那我可就什么事儿都干不成了,那可不行。”
 
话说,N安排家庭财务的能力,让我特别佩服。
 
她自己家里,每年房屋险就要交几千刀,儿女手头紧的时候还需要帮着救急。
 
她早年去孟加拉做过志愿者,从那时起至今,一直资助着那里的学童,另外她还资助教堂的一对年轻夫妇去亚洲传教。她会自费给圣经学习小组的成员买书。学校放假的时候,她会开车带我们这些不开车的一起出去玩,她总能找到那些又好玩又不贵的地儿。
 
最近她去新西兰玩一个月,她告诉我,她上网做了一番研究,把每一天的行程都计划好了,总预算控制在3000刀以内。
 
她的退休金是一个月3000刀,在悉尼这个高物价城市,她竟能用这些退休金应付得过来这么多事。
 
上面说的那个是她的小儿子。她还有个大儿子和一个女儿。大儿子嗜酒,她说起来就很痛心,也心疼大儿子的两个孩子。

女儿30多岁,还单身。前些年,女儿的婚事也让她操碎了心,用她自己的话说,“给女儿撮合过身边每个能撮合的男的”,都没成。现在也就随她喜欢怎么过就怎么过了。
 
还是女儿跟老妈最亲,每周都会过来跟老太太住一晚上。
 
她私下和我说,因为女儿没成家,想过以后要把她的房子留给女儿,但是又怕儿子们不乐意。
 
N喜欢热闹,她邀请我们去过她家的两次party。在第二次party上,我见到了她的小儿子一家。刚过一岁的小孙女刚开始蹒跚学步,十分可爱,从头到尾都一直粘在奶奶身上。
 
N拿出手机给我们看孙子孙女们的照片,一张一张地品评解说,脸上的每条皱纹都透着笑意。
 
我在N的家里翻她相册里的旧照片。她年轻的时候长得有些像海华丝,在每张照片里都笑得很灿烂。
 
现在老了,她还是爱笑。不管在英语课、圣经课、还是party上,她总是笑声最多的那个。
 
家里的那些不如意,她聊完了,也总是笑笑,从不纠结于什么。只有一次,她和我提起病逝的老伴,说起他临终前的情形,黯然落泪。
 
我的半个同乡

前两个说的都是老人的家庭。最后讲一对年轻夫妇吧。

这对夫妇30出头,要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郎才女貌。
 
丈夫是荷兰人,高大英俊,是个机械工程师。
 
妻子是个混血美女,身世还有点特别。她父亲是中国人,半世纪前因为政治的原因,从广东逃到了一个拉美国家,在那儿与一个当地女人结了婚,生下了她。
 
后来她父母离婚了。离婚后父亲去了香港,再婚,又有了一个女儿,此后一直生活在香港。她母亲也再婚了,她跟着母亲和继父长大。
 
23岁的时候,她来到澳洲留学,毕业后留在这儿工作,结婚生子。
 
我是在去一个朋友家聚餐时认识他们的。夫妇俩带着两个孩子,儿子6岁,女儿3岁,一个小帅哥,一个小美女。

一群孩子都围着看一个Ipad,他们的儿子却自己找到了几个骰子掷着玩。每掷一次,他会把几个骰子的点数相加,说出得数。我惊讶的是,他算得很快,好像对数字有特别的天赋。
 
我说,你儿子好聪明啊。她很骄傲地说,他已经可以把乘法表背到12,还想要背到15,经常和父母讨论π是怎么回事……
 
我问她,他在哪个学校上学。她说在离家四五公里以外的一个学校。
 
我周围的人家,基本都是让孩子就近上小学的。我问她为什么要跑那么远。她说,因为她儿子有自闭症,附近只有那所小学有专门给自闭症孩子开的特殊班,一个班有2个老师和6个学生。
 
我顿时有点尴尬。如果不是她告诉我,我根本看不出他和别的孩子有什么不同,他只是不太跟别的孩子玩,显得有一点孤僻而已。
 
他妈妈倒是毫不在意的样子,继续说,她和儿子很喜欢那个学校,打算就让他一直在那儿念到小学毕业。
 
要照顾一个自闭症的孩子,想必是需要花不少时间和精力的。我以为她是一位全职妈妈,但她告诉我,她不喜欢只在自己的小家里打转,她是边上班边照顾两个孩子的。
 
她在一家电信运营商上班。每天先把儿子送到学校,把女儿送到幼儿园,然后赶去上班。
 
儿子3点放学,她没法去接,就让儿子去学校的after school care(类似于中国的托管班)。她下了班再去接儿子和女儿回家。

她很健谈。从自己的身世,聊到如何来的澳洲,如何认识了她的丈夫,最后话题又回到孩子身上。她说她对生活最感恩的,就是这一双儿女。

我们聊天的时候,她的两个孩子隔一会儿就会过来找她,要吃面包了,要去厕所了,要喝饮料了,要玩哪个玩具了……她总是先在他们脑袋上亲一下,然后耐心地帮他们解决每个问题。
 
我后来想,那天初次见面,她就跟我聊了那么多,可能是因为她也是一半中国人吧。
 
她每年都会带着孩子们去香港看望父亲和同父异母的妹妹。她甚至会说一点广东话。
 
— END —
 
分享 评论 (0)
推荐阅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