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外贸部设立澳中关系2025远景目标

作为《澳大利亚亚洲世纪白皮书》的推进篇,澳大利亚外交贸易部(DFAT)于8月27日发布一份专题报告,就2025年亚洲贸易关系远景进行展望,旨...
来源:澳华财经在线 编辑:Linda 2013-08-28 11:53:37 A+
  ACB News《澳华财经在线》报道:作为《澳大利亚亚洲世纪白皮书》的推进篇,澳大利亚外交贸易部(DFAT)于8月27日发布一份专题报告,就2025年亚洲贸易关系远景进行展望,旨在与该区域主要国家建立更为强劲与全面的合作关系。澳大利亚与最大贸易伙伴中国的关系展望成为这份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
  
  回望:坚实的关系基础
  
  2012年,中国与澳大利亚商品服务双向贸易总值达1250亿澳元;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中国赴澳技术移民达1万人,成为澳洲技术移民第二大来源国;与此同时,中国也是澳洲国际留学生最大来源国:2012年澳大利亚中国留学生人数接近12万人。
  
  澳中贸易关系中资源业表现最为突出。近年来矿产能源约占澳大利亚对华出口的85%。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至更加可持续水平,澳洲资源生产将逐步登顶,出口产品价格会趋于温和。然而中国对澳洲高品质高蛋白食品的需求在快速上升,例如2012年四季度澳洲对华牛肉出口呈现激增局面,目前中国已成为澳大利亚第四大牛肉出口市场。
  
  2013年澳大利亚与中国就双边高层建立常规联系达成一致意见,同时也将通过东亚论坛、G20峰会及APEC进行合作,致力于推进地区及全球繁荣。
  
  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
  
  DFAT称,中国正向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迈进;结合中国经济的规模与范围及强劲增长形势考虑,到2025年将成为全球及亚洲经济发展的最大稳定贡献者。
  
  中国经济改革将推进城镇化建设,催生全球最大中产阶级群体;到2015年中国消费市场规模将成世界第一,快速增长的自由支配收入将带来金融、医疗健康服务、高品质食品、消费品、娱乐产品巨大需求。知名商业情报公司Economic Intelligence Unit称到2015年中国中产阶段私人消费将由2010年2万亿美元劲增至4.8万亿美元。
  
  对澳大利亚而言,巨大的消费市场意味着广阔的商贸机遇。DFAT表示将从经济、政府及社区层面加强与中国的合作关系。尽管两国政治、经济及社会传统不同,澳大利亚和中国经济多领域互补性,享有共同利益。
  
  2025远景目标
  

  澳中关系正以前所未见速度加深,新合作机遇不断涌现。作为首要双边贸易伙伴,中国对澳大利亚投资规模持续提升;澳洲商界积极构建强劲合作关系,为澳中两国创造经济发展机遇;随着中国赴澳留学旅游趋势加强,两国公众交往和联系也日益密切。在澳华人团体在促进商业、文化及教育联系方面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DFAT为2025年澳中关系设立远景目标,称澳大利亚将力争提升对中国政府、商界、教育产业及社区的理解;与中国政府合作致力于推动市场开放,使贸易障碍最小化。两国商界将注重互相了解,减少信息不对称及负面观念等无形阻碍。
  
  澳贸易部长马尔斯(Richard Marles)日前曾呼吁澳洲民众对外资,尤其是农业土地方面的外国投资抱持更加成熟的态度;采取更为务实和灵活的态度来找寻突破,促进澳中自由贸易协定(FTA)的达成(详见《马尔斯支持农业引资 澳中自贸协定考验心态》)。
  
  另外,澳大利亚将促进两国领导人及所有政府层面的常规高效互动;通过G20等国际论坛加强两国在全球及地区事务上的合作,在遵循原则的基础上维护秩序,实现共同繁荣与和平。
  
  加强三界联系
  
  为实现上述目标,DFAT推出更为具体的计划。在“加强社会联系”方面,促进教育合作、文化交流、移民及旅游,增强澳中家庭、机构、社会网络之间的日常互动;包括提升汉语教育水平,开设青年交流项目,加强科研创新合作等。
  
  在“加强商业联系”部分,DFAT称澳洲竞争者正加强与中国的联系,澳大利亚需要寻求脱颖而出的方式。到2025年将提升澳洲农业、高科技产品及服务业对华出口份额;吸引中国投资流向基础设施领域,包括港口、铁矿、能源及澳洲资源开发所需的其它公用事业。
  
  报告称澳中两国在农业商贸方面是“天然的合作者。中国对高品质安全食品的强烈需求,正推动对澳洲农业——包括谷物、蔗糖、作物、乳制品及园艺的投资。
  
  DFAT强调澳大利亚商界应培养与中国企业合作的能力,建立商业关系网络,适应中国复杂的商业环境;提升对中国文化意识,培养运营者相关技能,促进面对中国游客的产品及服务的销售。具体措施包括加深对中国商业实践的理解、降低贸易壁垒、扩大区域合作范围、实现出口类别多样化等。
  
  最后在“加强政府联系”部分,报告指出澳中经济、政治及战略利益交叉点不断增多,两国需要建立更广阔、多层次的联系。澳大利亚联邦、州及地方政府提升与中国交流合作的能力,通过双边及地区贸易谈判、多方论坛及商业文化联盟的方式加强互动。

   
  
  
  
  
  
  
  
  
  
  
  
  
  
  
  
分享 评论 (0)
推荐阅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