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CB News《澳华财经在线》报道,据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 )最新统计分析,今年将会有898亿澳元资金回到上市公司股东手中,包括805亿股息及93亿回购资金。
2014年一年之内,包括刚刚结束的财报季,各大公司共划拨了825亿澳元用于回报投资人,单仅红利是768亿澳元。这些数字还不包括特别分红或者免税抵扣额。
令人吃惊的高额股息与商业资本支出的缩水形成鲜明对比。受矿业投资热潮降温影响,澳国家统计局预估,2015-16财年澳洲各个行业商业资本支出额将较上一财年减少12%,反映出澳洲企业的“狼性”仍在沉睡之中,且迟迟不愿苏醒。
澳储行对此深感痛心,上周五RBA行长史蒂文斯强调,本地经济正在经历“重大过渡时期”。
上市公司显然是在回应投资者的需求。瑞士信贷证券分析师Hasan Tevfik认为,上市公司回报股东是正确的选择,以前有大型投资项目的企业由于建造成本挤占了大量资金,实际上难以做到向社会回馈资本,而现在能够发放巨额红利,将有利于资金回流到经济中。企业为了支出而支出,其实并不明智。
Tevfik的观点也得到了知名投资人的认同。据Smart Investor,Fidelity澳洲股权基金公司主管Paul Taylor表示,上市公司给出高息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投资机会或者不再进行再投资。如果有好的想法他们完全可以重新向市场筹资,而股东会欣然参与。
Taylor指出,有研究证实,支付比率较高的公司在投资时会更精明,这是因为他们秉持稳定提升分红的承诺,资本纪律会更为严明,同时也暗示这些公司对于盈利前景有信心,因为削减红利将影响声誉。相比之下,保留大部分收益的公司则倾向于构建臃肿的“帝国”,侵蚀股东价值。最突出的例证是大宗商品高峰时期澳洲的资源公司,他们支出的红利很少,向市场发出的信号正是对盈利的不自信。
仍不愿分红付息的企业则有“小气”之嫌。瑞士信贷的Tevfik认为,澳洲官息处于历史低值也在促使上市公司分红以取悦股东。金融海啸以来企业债务成本已下降了三分之二,或许是任何投资人一生当中债务成本最低的时刻,而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杠杆比也有所下降。
澳大利亚资本市场的特有之处也造就了高息股受追捧的局面。自我管理退休基金(SMSF)占到了澳洲股市资金的16%,SMSF投资人希望在退休阶段获得高品质、稳定的收入流,银行、公用事业、基础设施和地产信托因此强劲上涨。
另外,澳洲投资人可获得的税务抵免(franking credits)意味着基金经理人有强烈的动机施压上市公司来释放其中价值。
(郑重声明:ACB News《澳华财经在线》对本文保留全部著作权限,转发时请标注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