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汽车工人罢工,谁才是最大赢家?

全美汽车工人联合会(UAW)与底特律三大车企之间引发争议的劳资谈判将在未来几年影响整个汽车行业。最显而易见的一点是,如果达成一项大幅提...
来源:《财经》杂志 作者:阿尔·鲁特(Al Root) 2023-09-27 08:16:00 A+

作者 |阿尔·鲁特(Al Root) 编辑 | 郭力群

全美汽车工人联合会(UAW)与底特律三大车企之间引发争议的劳资谈判将在未来几年影响整个汽车行业。最显而易见的一点是,如果达成一项大幅提高美国工人时薪的新协议,通用汽车(GM)、福特汽车(F)和克莱斯勒母公司Stellantis (STLA)可能会被竞争对手甩在身后。

Wedbush分析师丹·艾夫斯(Dan Ives)认为,没有工会组织的特斯拉(TSLA)是UAW劳资谈判的大赢家。目前,特斯拉的利润已经超过福特和通用汽车,与Stellantis不相上下。底特律三大车企的利润均来自传统汽车业务,电动汽车业务仍处于亏损状态。

不过,特斯拉并不是最大的赢家。目前的罢工将重新设定美国车企的成本门槛,从而给非美国车企带来优势。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以来,特斯拉一直面临劳动力成本上升和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在这段时期里,底特律三大车企则享受劳动力成本优势,因为它们和UAW的劳动合同是在疫情之前签订的。

特斯拉与底特律三大车企之间的关系,有点像联邦快递(FedEx)与联合包裹(UPS)之间的关系。

联邦快递没有工会组织,联合包裹的许多工人都是全美卡车司机工会(Teamsters)的会员,疫情初期,华尔街认为联合包裹拥有劳动力成本优势。现在,联邦快递在疫情初期大幅加薪的做法已成为过去式,联合包裹(和底特律三大车企一样)则面临成本上升的问题:8月,全美卡车司机工会批准了一项上调工人年工资5%至6%的新合同。不过,联合包裹的总劳动力成本的上升速度要慢得多,因为新合同通常会带来生产率的提高,而且工资只是工人薪酬的一部分。

联合包裹和联邦快递之所以必须密切关注彼此的成本结构,是因为这两家公司主导着美国的包裹运输行业。

通常情况下,华尔街不担心工资上涨侵蚀长期利润率这个问题,原因之一是美国的包裹运输行业不存在来自外国公司的竞争。此外还有一个“邮政署效应”,美国邮政署(USPS)也是美国包裹运输行业的重要参与者,该机构被要求以信件递送的固定价格提供普遍运输服务,因此邮政署需要通过自己的包裹运输业务弥补一些盈利,这是联合包裹和联邦快递包裹定价的另一个有利因素。

然而,美国汽车行业面临着来自外国公司的竞争,这意味着特斯拉和底特律三大车企都必须关注外国车企。此外,汽车市场比包裹运输市场更分散,加大了企业通过持续涨价抵消成本上升的难度。

因此在这场劳资纠纷中,丰田汽车(TM)可能比特斯拉(Tesla)赢得更多,除了从海外工厂进口汽车,丰田和其他非美国车企在美国南部也拥有没有工会组织的工厂。

艾夫斯周四(9月21日)在研报中写道:“在通用、福特和Stellantis制定新的定价结构之际,从丰田到大众等许多外国原始设备制造商(OEM)显然是受益者,未来几个月或几年它们在美国的市场份额可能上升。”

在关注特斯拉的同时,投资者也应给予丰田汽车和大众汽车(VOW.德国)同样的关注。

不过,Benchmark分析师麦克·沃德(Mike Ward)认为,UAW工人的工资上涨对这些公司的盈利来说可能不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沃德指出,现在为通用汽车工作的受薪科学家的数量和小时工一样多。

美联储的数据显示,包括养老金和医保在内,UAW工人的总年薪平均约为12万美元,其中大约一半是工资。由此可以得出,这些公司的UAW劳动力支出总额在200亿美元左右。

工资终将上涨,如果上涨速度快于预期,可能会比华尔街预计的数字多10亿美元。从理论上讲,这只会导致北美汽车价格上涨一个百分点,但汽车是一个利润微薄的行业,通用汽车和福特的营业利润率都低于10%。

工人们希望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企业则希望能保持竞争力。

艾夫斯说:“通用汽车CEO巴拉和福特CEO法利在推动这两家老牌车企转型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两家公司都为电动汽车转型做好了准备,因此罢工事件肯定让他们感到非常沮丧,现在在华尔街眼中,UAW就像一颗撞向地球的流星。”

一项让双方都满意的协议仍有可能达成,目前投资者只能静观其变。

6月底劳工问题开始影响投资者情绪以来,福特和通用汽车的股价分别下跌了19%和15%,相比之下,标普500指数同期下跌约2%。

在此期间,Stellantis上涨了约10%,这是因为和其他两家车企相比,总部设在欧洲的Stellantis业务更加全球化。Stellantis的股票也更便宜,按2024年预期盈利计算的市盈率不到4倍,通用汽车和福特的预期市盈率分别为不到5倍和7倍。

6月底以来,丰田汽车上涨了16%,预期市盈率为10倍。(编辑:陈颖)

文章来源:《财经》杂志

分享 评论 (0)
推荐阅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