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冬强 :用一己之力 扛起历史影像半壁江山

尔冬强长期以来致力于上海史、中国近代史、西域史、欧亚草原史和南洋史的摄影考察和学术研究,在专题摄影和建筑摄影的领域成就突出,曾获美...
来源: 汉源汇 作者:林路 2018-11-20 19:25:00 A+

\

尔冬强长期以来致力于上海史、中国近代史、西域史、欧亚草原史和南洋史的摄影考察和学术研究,在专题摄影和建筑摄影的领域成就突出,曾获美国建筑师协会等专业机构颁发的奖项,被西方媒体称之为学者型的摄影家。他的摄影成就曾被美国《时代周刊》等西方主流媒体多次报导,尤其让人感慨的是:从上海ART DECO到丝绸之路,他的视觉敏感和文化深度似乎无人能与匹敌。
 
\
▲尔冬强的视觉档案之一
 
\
▲尔冬强的视觉档案之二
 
\
▲尔冬强的视觉档案之三
 
\
▲尔冬强的视觉档案之四
 
\
▲尔冬强的视觉档案之五
 
早些年在田子坊的工作室和他聊天,在他不疾不徐的话语中,可以听出他对当年的不满和对现状的激情。他的镜头早年在民俗文化领域徘徊,作为体制内的摄影师,虽然作品已多次在全国获奖,却让他感到疲倦。尤其是每天端着照相机,在国家意识形态的指导下像复印机一样地对生活进行机械地复制,尔冬强厌倦了这种创作方式,从此决定以一个独立的自由艺术家的身份展开工作。一旦辞了公职,很快就找到了精神的自由——80年代末,尔冬强在北美长途旅行,深入拍摄了美国33个州,之后回国,尔冬强突然发现生活了好多年的上海变得陌生起来。
 
他意识到,面对一个城市的沧海桑田,摄影家虽然无法阻止政府决策部门与开发商对这个城市改旧换新的共谋,却可用镜头挽留住擦肩而过的历史细节,以拯救一代人的共同记忆。
 
\
▲尔冬强的视觉档案之六
 
\
▲尔冬强的视觉档案之七
 
\
▲尔冬强的视觉档案之八
 
\
▲尔冬强的视觉档案之九
 
\
▲尔冬强的视觉档案之十
 
\
▲尔冬强的视觉档案之十一
 
\
▲尔冬强的视觉档案之十二
 
\
▲尔冬强的视觉档案之十三
 
\
▲尔冬强的视觉档案之十四
 
\
▲尔冬强的视觉档案之十五
 
后来被媒体屡屡报道的“视觉文献”概念也就是他在这个时候提出来的。在此后的几年里,他拒绝了国外出版社的盛情邀请,专注于从不同角度、以图像的方式研究中国近代城市历史,并成立了自己的中国通出版社(OLD CHINA HAND PRESS),出版了《最后一瞥——上海西洋建筑》、《上海法租界》、《上海老别墅》《中国近代通商口岸》、《中国教会学校》、《上海装饰艺术派》、《口述历史:尔冬强和86位美国学校的师生》、《口述历史:尔冬强与108位茶客》等一系列专题摄影画册。
 
他的文化艺术研究甚至延伸到了一些专业历史的领域,如海关史、邮政史、银行史等,当时送我的《上海ART DECO》,立马让人刮目相看的,就是对上海近代历史文化研究的良苦用心。同时,也为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上海,留下了一份不可多得的历史档案。
 
\
▲尔冬强的视觉档案之十六
 
\
▲尔冬强的视觉档案之十七
 
\
▲尔冬强的视觉档案之十八
 
\
▲尔冬强的视觉档案之十九
 
然而,尔冬强的华丽转身有时让人意想不到的。2000年之后,在文化艺术界开始集体怀旧的时候,尔冬强突然意识到,他应该从流行的潮流中抽身而出了。也就是从那时候起,很难在他的工作室里找到他了。他依据众多外国学者和探险家的考察文献及探险地图,开始了丝绸之路视觉文献计划的拍摄工作。他为自己制定了15年的采访计划,15年时间里他将踏遍丝绸之路和欧亚草原诸国,并将旅途中的田野考察、各个历史时期散落的文化遗产收录镜头中,最后出版一套完整的有关丝绸之路的视觉文献。从城市转向荒野,这是他摄影生涯里的又一次令人惊异的转型。
 
\
▲摄于斯里兰卡
 
\
▲摄于开罗圣玛丽教堂
 
\
▲摄于伊朗
 
\
▲摄于乌兹别克
 
\
▲清真寺前奔跑的孩子,拍摄于乌兹别克
 
\
▲克孜尔千佛洞,拍摄于新疆
 
\
▲清晨第一缕阳光,拍摄于格鲁吉亚
 
2013年,中华艺术宫迎来了“一个人的丝路——尔冬强陆上丝路视觉文献展,6000平方米的展厅被巨幅照片和尔冬强沿途收集的相关文物,摆放陈列得满满当当。这是为迎接亚信峰会,由人民日报专门为尔冬强主办的个人展览。2016年,“一个人的丝路——尔冬强海上丝绸之路视觉文献展预展”在徐汇区人民政府汇展示厅展出,同样引起社会轰动。就这样,作为中国最早提出视觉文献概念的摄影艺术家,尔冬强为中国摄影的宏篇巨幅,以改革开放为背景,用一己之力扛起了半壁江山。
 
\
▲德黑兰大学里的女同学,摄于伊朗
 
\
▲伊朗少女,摄于伊朗
 
\
▲摄于印度
 
\
▲摄于吉尔吉斯斯坦
 
\
▲摄于新疆
 
\
▲摄于孟买街头
 
问起尔冬强,“视觉文献展”与摄影展有什么区别?尔冬强侃侃而谈:
 
“以往的历史资料都以文字为主,对一些消失的东西,再精妙的文字也无法百分百地呈现,而摄影却能够从另一角度成为非常有价值的文献。以往大多数摄影都喜欢拍得美,这样可以得奖。从1983年起我放弃了沙龙的拍法,觉得要把一个事情追根寻源、讲清楚,需要多种侧面和把握,特别是面对海上丝绸之路这样历史久远的大选题。”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一次,尔冬强居然用帆船出海,沿着海岸线往下,从东边的日本长崎、冲绳,到中国台湾,再沿着中国海岸线往南,到中国香港、澳门、海南岛,到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过马六甲再到泰国、斯里兰卡,实地查看每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和文化遗存。
 
\
▲尔冬强在航海途中
 
\
▲船过赤道无风带船速只有3节,风平浪静却是阅读的好时光
 
\
▲尔冬强的汉源号航行在波罗地海
 
\
▲毎靠一个码头,就在自己的甲板上办一个图片展览
 
\
▲当地媒体报道
 
他甚至语出惊人:“中国有四大发明,其实,还有第五大发明——古帆船技术,它的伟大之处在于,一艘木船的帆升起来后,在信风季节,船会顺着季风自动飘移,这有点像游牧民族寻找冬牧场或夏牧场,中国沿海有大量的渔民,有时要出去溜达,整个南中国海就是溜达的地方。”
 
因此,好久没有见到尔冬强的身影了,他似乎变成了一个神奇的传说,从上海ART DECO到丝绸之路,做着他自己喜欢却似乎永远也没有尽头的事情。因为他清醒地意识到:任何地方的发展都要付出代价,那就是历史文化元素的消失,我几十年来一直做一件事:把消失的东西通过图片的形式和实物的方法记录下来。尔冬强拍摄的“为中国肖像系列”、“鸟瞰上海系列“上海老城厢系列”、“近代通商口岸系列”、“江南古镇系列”、“藏地风土系列”和“中国民间艺术系列”、“口述历史系列”等长时段积累的专题,成为一份记录中国变革历史进程的档案,这样一份丰沛鲜活的档案,其规模几乎是一个专业机构的影像和文献器物的档案库。

尔冬强
 
祖籍天津,1959年生于上海。从事专业摄影数十年,以捕捉和记录文化变迁而见长,曾任记者和编辑,被誉为中国最早具有独立精神的自由摄影家,足迹遍布中国各省和世界各地,为这个多变的时代拍摄了大量的视觉文献。
 

分享 评论 (0)
推荐阅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