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指编制方法大修:诞生29年 历史上只更改过3次

6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宣布,将自2020年7月22日起修订上证综合指数的编制方案。
来源:澎湃新闻 编辑:E001 2020-06-23 08:30:00 A+

\

6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宣布,将自2020年7月22日起修订上证综合指数的编制方案。
 
总的来看,本次修订主要包括三个方向,分别涉及剔除ST股及*ST股、延迟新股计入时间,以及纳入科创板证券。
 
上证综指是A股市场历史最为悠久的指数,在发布之初,该指数以1990年12月19日为基日,以100点为基点。自1991年7月15日正式推出至今,上证综指见证了中国股市近30年的风风雨雨。本次修订,是上证综指问世以来的第四次调整。
 
上证综指的修订具有怎样的历史背景?
 
自1991年推出以来,上证综指整体趋势与宏观经济总量变化类似,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民经济发展情况。但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结构问题叠加情绪面因素,使得指数在某些时间段走势与经济运行状况存在背离。具体原因包括两方面。
 
一是,上市公司分布与宏观经济结构变化不完全同步。宏观经济结构中金融以及传统周期性行业的重要性有所弱化,而上证综指中传统上市公司和金融等行业权重仍然较高;网络经济、数字经济、高技术经济等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越来越高,但不少有影响力的大型科技企业并未在A股上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上证综指的表征作用。
 
二是,随着企业生命周期变化,龙头上市公司的聚集效应更为明显,同时上市公司中微利或亏损类企业数量增多,由于退出机制还不通畅,绩差股没有得到充分出清和退市,影响了上证综指总体代表性。
 
近10年来,国际代表性指数编制方法也在不断完善,标普、恒生均对其标杆指数的编制方法进行了优化。目前,日本东交所也正在推进其TOPIX指数的改革。随着我国资本市场近30年深化改革和不断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沪港通的开通、科创板的设立,资本市场各项改革措施加速推进,上交所股票市场的生态环境与结构变化较快,上证综指编制方法的历史局限性开始显现。为更好地体现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成果,增强指数的代表性和表征作用,修订上证综指的编制方案较以往更为迫切。同时,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推进,特别是随着科创板实施注册制改革,退市制度逐步完善,沪市上市公司的代表性将再度增强,这也为上证综指编制方法的修订创造了有利条件。
 
公开资料显示,上证综指自1991年7月15日发布以来,在新股计入时间方面做过3次调整。
 
第一次,是1999年新股计入时间由上市后1个月改为上市后第2个交易日。
 
第二次,是2002年由上市后第2个交易日改为上市首日。
 
第三次,是2007年由上市首日改为上市后第11个交易日,其余编制计算方法沿用至今。
 
可见的是,每次调整都是基于对当时市场运行情况的评估,起到了优化指数表征作用的效果。以最近一次2007年初新股计入时间调整为例。2006年,中国银行上市,上证综指跳高74点开盘;工商银行上市,上证综指再度跳高32点。为了避免指数虚涨的情况,从2007年1月6日起将新股计入时间由上市后首日改为第11个交易日。由于指数计算是无缝衔接的,这三次调整均对市场影响较小。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
分享 评论 (0)
推荐阅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