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后疫情时代大健康经济往何处去?
中新社北京12月29日电 (刘文文)疫情之下,中国健康产业迅速发展升级,老龄化问题也备受关注。后疫情时代,应如何发展大健康经济?在29日由中国新闻社举办的“中新财经2021年会”上,多位专家就此展开深入讨论。
受疫情影响,中国养老市场出现一些新产业新业态,如何看待现阶段中国养老产业的发展变化?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副会长杜鹏指出,必须认识到这其中蕴含着新的理念和新的结构。
他指出,一方面,健康是整个生命周期需关注的问题,养老产业不只局限于老年人,要拓展视野,将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这些新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
另一方面应认识到当下老年人的结构变化:首先60岁到69岁的低龄老人占多数;其次,其健康状况、教育程度也在发生变化,而不仅仅是人数的增长。只有抓住新理念和新结构,才有可能抓住养老经济的发展机遇。
疫情之下,医疗服务、健康产业发生巨变,“互联网+医疗”模式已成为时下潮流。如何看待医疗健康未来的发展趋势?
中国社科院健康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当代中国出版社副社长陈秋霖指出,疫情之下,互联网医疗无论是从需求侧、供给侧、政策端都得到明显推进。从需求侧角度来讲,数据显示,疫情中互联网医疗用户飞速增长,且疫情相对平稳以后用户黏性增强。从供给侧角度来讲,原来的互联网医疗主要处于尝试性探索,但疫情以后全面推进,大平台布局。除数量增长外,服务深度也在提升。在政策端更加明显,在疫情防控期间中国出台相关政策推动互联网医疗发展,互联网医疗所提供的服务被称之为抗疫“第二战场”。
尽管如此,陈秋霖也指出,必须承认当前互联网医疗还只是初步的发展,没有达到理想状态,未来还有很多可期待的。
当前,中国正处于从老龄化社会转向深度老龄化社会拐点的前夜,健康需求、养老需求更为迫切。如何把优质的养老资源向老年人下沉,这是养老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更是挑战。
对此,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说,当前,中国外需继续回落,内需持续疲弱,要想应对中间的缺口,必须通过政策的创新,调动社会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引导资源流向升级性的、改善性的、消费结构调整的领域里,特别是大健康。
徐洪才进一步表示,现在一些保险公司、房地产开发商在养老地产方面投入很多,但规模上还不够,硬件、软件的服务也有待改进。因此,未来要引导社会资本源源不断地流入相关产业,在健康管理中应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不仅仅实现有病看病,早发现早治疗,更要防患于未然。
杜鹏也指出,未来,提供长期照护才能有长期发展;抓住健康、低龄的老年人才能有发展;能把中国的优势结合起来才能有发展。
“未来几年很关键,如果不能妥善地解决好健康养老产业的平稳健康快速发展的问题,各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都可能受到影响。”徐洪才说。(完)
责任编辑:王祎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