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矿石:三十年中国冤大头的“血泪史”

近日,美国一媒体突然莫名爆料中国停止购买必和必拓的铁矿石。消息一出,全球舆论炸裂,资本市场异动,甚至澳大利亚领导人也出面发声,一时...
来源:《澳华财经在线》 编辑:Cathy 作者:启阳 2025-10-05 09:45:58 A+

近日,美国一媒体突然莫名爆料中国停止购买必和必拓的铁矿石。消息一出,全球舆论炸裂,资本市场异动,甚至澳大利亚领导人也出面发声,一时间,各种声音甚嚣尘上。

二战后,石油、铁矿石等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价格机制由西方国家创立并操纵把持。抛开石油方面的“血泪史”暂且不说,在全球铁矿石贸易中,中国扮演"冤大头"角色的三十年,就是一段从被动接受到艰难抗争的“血泪史”。这段历史不仅见证了国际定价机制的扭曲,更记录了中国作为全球最大买家却长期受制于人的尴尬局面。

一、定价机制的陷阱与"首发-跟风"原则

铁矿石贸易的不平等格局,根源于上世纪60年代业内建立的长期协议定价机制。1980年,年度长协定价机制正式形成:每年全球主要矿山与主要钢厂代表通过谈判确定全年铁矿石供应价,结果成为业界指标。这种机制本应平衡买卖双方利益,却逐渐演变为卖方垄断的工具。

关键的节点出现在日本钢铁行业崛起时期。日本与澳大利亚达成协议,澳大利亚提供铁矿石给日本铁矿石长协议15年,7年后可协商变更。后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需求,开始大量购买进口铁矿石,日本与巴西淡水河谷建立的"首发-跟风"原则,将后来者中国直接拉入了深坑。在这一规则下,全球每年铁矿石价格以三大巨头与第一个买主签订的合同作为基准价——而日本新日铁等公司屡屡抢先与淡水河谷签订“量小价高”的单子,迫使中国接受全年高价。仅2003到2008年,中国钢企参与国际谈判遭到三大矿山集团联手压制,被迫接受了累计337.5%的涨幅。这不是“冤大头”又是什么?!

二、中国被迫接受"天价账单"的艰难岁月

从2003年中国正式加入"铁矿石谈判"到2009年,作为全球最大铁矿石进口国的中国,却在年度价格博弈中屡战屡败。

在这段艰难时期,每年年底,三大矿山只需一纸通知,价格便上涨30%-50%,中国钢厂只能被动接受。即使在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年,中国仍被迫接受粉矿价格上涨79.88%、块矿上涨96.5%的历史最高涨幅。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2003年至2009年的六年间,中国因铁矿石价格上涨多支出7000多亿元,相当于同期中国钢铁企业利润总和的2倍多。绝大多数钢铁企业越生产越亏损,不生产即破产,全行业有数十万人失业。这段时期堪称"中国钢铁业最黑暗的岁月",全球最大的铁矿石买家却要看少数卖家的脸色,形成了"大买家无力、小卖家嚣张"的畸形市场格局。这不是血泪又是什么?!

三、垄断加剧与力拓间谍案

铁矿石市场的扭曲程度在2009年达到顶峰,当年发生的"力拓间谍案"震惊全球,彻底暴露了定价问题背后的深层黑幕。

该公司住上海澳籍首席代表及其他三名员工,利用职务便利在对华铁矿石贸易中索取和收受贿赂。更为严重的是,他们在2009年的铁矿石谈判期间,通过拉拢收买中国钢铁企业内部人员,刺探窃取了大量商业机密。

案件调查中发现,力拓上海的电脑中存有数十家与力拓签有长协合同的钢企详细资料,包括采购计划、原料库存、生产安排等核心数据。一位业内人士当时感叹:"矿山甚至比有些企业的老总更了解他们的公司。"这种信息不对称使得中国企业在谈判桌上毫无胜算。

客观的讲,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中国内鬼的呼应,进口执照制度等不完善的政策,谈判内耗中国钢厂被外国矿山“分而治之”等等,对中国铁矿石“冤大头”现象也起了不容小觑的作用。尽管一些蛀虫相继遭到法办,但后患至今也没有彻底肃清。

四、价格波动与结构性困境

回顾三十年价格走势,铁矿石从三十年前的每吨60美元左右,一路波动上涨,在2021年7月达到历史最高点219.77美元/吨。虽然当前价格回落至105美元/吨左右,但过去的剧烈波动抛开正常的物价上涨因素,绝对避不开国际资本幕后操纵的主因,这不仅是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非理性扭曲,也给中国钢铁业造成巨大损失。

三十年,三大矿山——巴西淡水河谷、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和力拓,凭借垄断地位操控市场。它们背后的金主是摩根大通、花旗银行、汇丰银行等国际金融资本大鳄,通过铁矿石贸易和汇率波动获取超额利益。

美元计价结算机制进一步放大了中方的负担,国际金融资本通过汇率波动赚得盆满钵满,而中国钢铁企业则被迫将大部分利润拱手相让,导致以钢铁为基础的中国制造业变相补贴全世界,而把污染和碳足迹留在了中国。

五、铁矿石定价的“中国时刻”

2009年的力拓间谍案成为一个分水岭。2010年,中国拒绝了三大矿山协定的年度基准价格,铁矿石长协年度谈判就此破裂。定价机制逐步转为季度以至最终月度以指数挂钩的模式,为后来中国争取定价权奠定了基础。

今年的停购风波看似又是价格之争,其实是:定价机制话语权与双边贸易本币结算回归公平正义的斗争。说白了,就是:中国大买家必须拥有合理的话语权,必须逐渐用人民币结算,规避“中间商(美元)”赚差价。

这次风波起因是:明明2025 财年国际铁矿石价格下跌了 19%,2025年上半年中国钢企利润不足500亿元,而必和必拓同期净利润达102亿美元。  必和必拓反倒向中国钢企提出2026年铁矿石价格逆势上涨 15%,理由居然是:中国的需求正在扩大复苏。然而目前的大趋势是:巴西、南非等铁矿石出口国家都争着与中国用人民币结算,并且承诺明年的价格在85美元左右。还有就是,成立已3年的中国矿产资源集团就是为夺回话语权和人民币结算而生。其实就在当下,必和必拓用人民币结算的少量品种也还在源源不断的运往中国。

中国这段三十年铁矿石冤大头的历史,是中国在全球资源市场中从被动到觉醒再到反击的缩影。历史的教训警示我们:没有定价权的买家,注定只能是市场中的冤大头。无论这次“停购风波”最终谈判结果如何,全球铁矿石市场的“中国时刻”已经到来!

分享 评论 (0)
推荐阅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