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赋》从来不止是一篇辞赋,更是三铁兄以笔墨为犁,深耕中原文化土壤的心血结晶;它也不止是对书法文脉的梳理,更是对中原文明 “根、脉、魂” 的全景式书写,是其 “文字与文明共生” 学术思想的文学表达。———孙国印
文/孙国印
我与张三铁兄为多年知交,二人同效力于河南省鸿儒书画院 —— 我忝任院长,他则以深厚学养出任名誉院长,日常多有书画技艺切磋与文化议题探讨。近日三铁兄《中原赋》横空出世,一时洛阳纸贵,好评如潮。当此时也,恰逢我们共同参与的《华夏文字看中原》项目进入关键阶段(此项目拟以论文集与电视系列专题片呈现,此前我们已多次赴河南书法圣地寻踪采风),更兼忆及三铁兄曾为我撰写评论《男儿到此是豪雄》的知己之谊,是以更能从书家与同道的双重视角,读懂赋中藏蕴的书法文脉,既叹其系统阐释之精,亦思可补之径,更能深切感知他对 “文字与文明共生” 的独到见地。
一、《中原赋》对书法的系统阐释:锚定文化根脉,勾勒书史主轴
《中原赋》未专设章节论书法,却以中原文明为经纬,将书法艺术的 “源、轴、魂” 串联得清晰透彻 —— 这份通透,恰与三铁兄深耕《华夏文字看中原》的治学积淀相呼应,亦与我们采风时对甲骨文遗址、钟繇故里的实地探访感悟暗合。
(一)溯源汉字本源,立书法之 “基”
赋中明言 “淮之支颍水汤汤,润召陵许慎著《说文解字》,启汉字之脉”,这正是我们在《华夏文字看中原》项目中反复强调的核心:书法的根基在汉字的规范化。许慎《说文解字》梳理 “六书” 体系,使汉字从商周甲骨文的 “鬼神密码”(赋中 “商汤都殷墟,甲骨片刻‘鬼神密码’” 之语),升华为兼具实用与审美价值的符号系统。此前我们赴安阳殷墟采风,亲手触摸甲骨上的刀刻线条,更觉赋中对 “商契甲骨纪幽明” 的记述,实则点出了书法 “线的艺术” 的源头 —— 那些疏密有致的契刻,既是文字书写的开端,亦是书法布局与笔法意趣的雏形。三铁兄将汉字演进与中原文明绑定,恰是抓住了书法 “因文而生” 的本质。
(二)凸显关键书家,铸书法之 “轴”
赋中对魏晋 “楷书之祖” 钟繇的记述堪称点睛之笔:“长葛钟繇创楷书,《宣示表》‘笔法如铁画银钩,结体如星罗棋布’,王羲之叹‘钟繇书如云鹄游天,群鸿戏海’”。去年我们赴长葛钟繇故里采风,在钟繇洗砚池遗址驻足时,三铁兄便曾谈及钟繇对楷书的开创性 —— 他将隶书波磔化繁为简,确立 “横平竖直” 的结体范式,使汉字书写从 “隶变” 的过渡态走向成熟,这才有了后世楷书的百花齐放。赋中不仅精准概括钟繇书艺特质,更借王羲之的评价佐证其地位,既显书家传承脉络,亦暗合我们在项目中 “中原为书法演进核心区” 的论断,让书法史的主轴愈发清晰。
(三)融于文化生态,赋书法之 “魂”
《中原赋》反复渲染中原 “三教合流” 的文明氛围:嵩阳书院的儒理、少林寺的禅意、中岳庙的道玄,共同构成 “天地之中” 的精神场域。这恰是我们在书法创作中深以为然的 “书为心画”—— 儒家 “中庸” 滋养书法的平和气象,佛家 “禅定” 锤炼笔墨的专注力,道家 “自然” 启发章法的虚实相生。正如赋中所言 “草木皆带‘道器相融’之韵”,书法的 “技” 与文化的 “道” 在此交融,使笔墨不再是单纯的技巧展示,而是中原精神的外化。三铁兄的这一阐释,与我们在嵩山、龙门石窟采风时的感悟高度契合:观龙门造像题记的刚劲线条,便能读懂佛家文化对书法的影响;品嵩阳书院碑刻的温润笔意,可察儒家 “文以载道” 的追求。
二、书家视角的补充:拓地域之维,探实践之路
基于与三铁兄的同道之谊及项目研究所得,我认为《中原赋》的书法阐释可从三方面补充,使其更贴近书法创作与传承的实践:
(一)补地域书风的演进细节,显 “中原气象” 的独特性
赋中聚焦甲骨文与钟繇,却未及中原地域书风的完整谱系。实则我们在采风时发现,中原书法的 “古拙雄浑” 贯穿千年:汉隶《张迁碑》(东平)的方劲沉稳、《曹全碑》(郃阳,属中原文化圈)的秀丽灵动,是隶书时代的 “中原双璧”;唐代褚遂良(阳翟人)的楷书 “瘦硬通神”,既承钟繇遗韵,又融盛唐气象;北宋苏轼在开封任职时,其书法 “重意轻法” 的风格,亦受中原务实文化的熏陶。这些地域书风的细节,可进一步丰富赋中勾勒的书法脉络,让 “中原气象” 从抽象走向具体 —— 正如我们在《华夏文字看中原》项目中试图呈现的,每一处书法遗存,都是地域文化的笔墨见证。
(二)增书法与物质载体的关联,明 “器以载技” 的逻辑
书法的发展离不开物质载体的支撑,这也是我们采风时重点关注的方向。《中原赋》提及汝瓷 “雨过天青”、钧窑 “窑变”,却未将其与书法工具关联 —— 实则中原是文房四宝的重要产地:汝阳刘毛笔的 “尖、圆、齐、健”,让笔墨更易表现 “铁画银钩”;洛阳澄心堂纸的细腻温润,能更好承载墨色的浓淡变化;开封的油烟墨,色泽乌黑发亮,为书法增添质感。此外,中原的碑刻石材(如嵩山青石)质地坚硬,影响了书法的刀刻风格,使碑学书法更显刚劲。若在赋中补充这些 “器与技” 的关联,便能让书法阐释更贴近创作实践,也与我们项目中 “文字 — 工具 — 艺术” 的研究框架相呼应。
(三)承三铁兄 “文字与文明共生” 之见,探科技激活汉字之径
在《华夏文字看中原》项目研讨中,三铁兄曾深刻提出:“文字与文明共生,贾湖遗址的刻画符号与殷墟甲骨文是明确的源流关系 —— 甲骨并非汉字的唯一初始载体,只是因其耐腐特性成为‘幸运留存者’,那些曾书写于竹简、丝帛、甚至树叶之上的早期文字,多已湮没在自然力的摧毁之下。而今,我们完全可以凭借科技力量,激活并还原这些失落的文字载体与演化环节,让汉字发展的链条形成完美闭环。” 这番见解,恰是对《中原赋》“启汉字之脉” 论述的深度延展,也为我们的项目实践指明了方向。
此前我们赴贾湖遗址采风,三铁兄曾指着出土的龟甲刻画残片详解:这些距今八千余年的符号,已具备 “象形”“指事” 的原始特征,与殷墟甲骨文的 “日”“月”“水” 等字形存在明显的传承痕迹 —— 这正是 “源流关系” 的实物佐证。而在项目推进中,我们已尝试运用 3D 建模技术还原贾湖刻画符号的书写场景,通过光谱分析推测失传载体(如早期竹简)的材质特性,甚至借助 AI 算法模拟汉字从刻画符号到甲骨文、再到金文的演化轨迹。这些实践,既是对三铁兄学术观点的验证,也是对《中原赋》“铸文化之魂” 理念的当代回应 —— 让那些 “湮没的文明” 通过科技重见天日,方能让书法的源头更清晰、文脉更完整。
三、结语:文承中原魂,笔铸时代志 —— 论张三铁与《中原赋》的文化价值
细读《中原赋》,再忆与三铁兄共事、采风、研讨的点滴,愈发清晰感知这部作品的重量,亦更懂其作为文化学者的担当 ——《中原赋》从来不止是一篇辞赋,更是三铁兄以笔墨为犁,深耕中原文化土壤的心血结晶;它也不止是对书法文脉的梳理,更是对中原文明 “根、脉、魂” 的全景式书写,是其 “文字与文明共生” 学术思想的文学表达。
从内容来看,《中原赋》的格局远超一般地域文化文本:它上溯盘古开天、三皇五帝的神话源头,下及当代中原 “四维勃兴” 的发展实景;既写太行黄河嵩山洛河的山河之壮,也述三教合流的文明之融;既记甲骨文、钟繇楷书的文化细节,也录小浪底枢纽、航空港区的时代新篇;更暗合三铁兄对贾湖符号与甲骨文源流的认知,为 “汉字链条闭环” 埋下伏笔。这种 “贯通古今、兼顾虚实、融学术于文学” 的叙事,让中原不再是单纯的地理概念,而是承载着五千年文明记忆、奔涌着当代发展活力、可通过科技重续文脉的精神家园。
从作者来看,三铁兄的治学与创作始终贯穿着 “知行合一” 的底色。作为河南省鸿儒书画院的名誉院长,他不仅以理论功底为书画院的学术建设把关,更多次亲赴贾湖、殷墟、钟繇故里等地采风,将书本知识与实地考察结合;作为《华夏文字看中原》项目的核心推动者,他既埋首梳理贾湖刻画符号与甲骨文的源流关系,又主导科技还原方案的策划,力求让 “失落的文字” 重归文明链条;而《中原赋》中对书法、历史、生态、科技的多维阐释,更见其跨学科的知识视野与深厚的文化积淀 —— 他曾在《男儿到此是豪雄》中赞我 “以笔墨承古,以创新开今”,而他自己,正是以《中原赋》为证、以项目实践为基,践行着 “以文字传文脉,以科技兴文化,以文化振中原” 的追求。
笔者停笔时,《中原赋》阅读量已逾八万 —— 这组数字背后,是大众对中原文化的向往,是对 “文字与文明共生” 理念的认同,更是对三铁兄文字力量与学术远见的认可。它证明:当一篇作品真正扎根文化土壤、贴合时代脉搏、融入学术思考,便能跨越圈层,成为连接传统与当代、个人与民族、文字与文明的精神纽带。未来,我与三铁兄将继续以《中原赋》为起点,在《华夏文字看中原》的项目中深挖细耕,既让书法等传统技艺薪火相传,更让那些湮没的文字载体、失落的文明环节通过科技重焕生机,让中原文明的精神内核,在新时代焕发出更耀眼的光芒 —— 这既是我们作为文化从业者的责任,亦是对中原这片 “文明胎土” 最深的致敬。
(作者孙国印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鸿儒书画院院长)
附:
作品声明:个人原创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文章来源:顶端新闻 河南日报社主办